徽劇,淵源于明代的“徽池雅調”。明朝嘉靖年間,,江西弋陽腔流傳到安徽青陽,貴池一帶,與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調相結合,徽州府治所在地的藝人,在吸收弋陽腔的基礎上創造了新腔,形成徽州腔,形成了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青陽腔;青陽腔又受到民間山歌小調和昆曲的影響,成為徽劇的先聲。清乾隆時形成 “徽 戲”,今名“ 徽 劇 ”。
其特點是:滾白滾唱,不僅讓戲曲中的人物有傾吐內心積郁與激憤等感情的廣闊余地,而且還富有敘述性。主要腔調是吹腔、四平、撥子和二黃,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昆弋腔和花腔小調等。劇目很多,擅演歷史題材的大戲。音樂曲調和表演技巧都很豐富。清代中葉流傳很廣,對南方許多劇種都有深遠的影響。徽劇風靡全國,形成了一個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的劇種。清朝乾隆年間,徽劇名藝人高朗亭,郝天壽等,把徽劇帶到揚州演出。當時揚州是全國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藝術精湛的徽劇壓倒。當時在徽州的班社就有47個之多,其中如大壽春,藝員竟達180多人。主要徽班有:
老慶升 是徽班的鼻祖,班子實力雄厚,規制嚴整,行當齊全,陣容龐大。 老陽春 以昆曲見長,與之相對成立的是新陽春。該班有28只箱子行頭,72名藝員,30頂網巾,常演出200多個劇目。 莊春和 以皮黃聲腔為主的班社。 采慶班 以表演“采頭”出名。
春臺班 乾隆皇帝八旬壽誕,該班進京獻壽,技藝超群,被譽為“四大徽班”之一。
慶升班 技藝出眾,被譽為京外“四大徽班”之一。
彩慶班 由徽城眾商助資,廣聚名角而成。每年三月三的徽州“賽寶會”及四鄉的盛大聚會,該班都參加演出。
鳳舞班 民國15年成立,與新彩慶、二陽春、柯長春合稱“新四大徽班”。
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帶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觀眾的歡迎。接著,又引起“四喜”,“春臺”,“和春”等徽班進京。徽劇進京不久,漢劇也進京,徽劇又從漢劇中吸收了西皮,進一步豐富,發展了自己的聲腔。從此,徽劇不僅闖進了皇宮,振動了京城,而且廣泛流傳,影響了全國。它在北方扎下根子,逐漸吸收了北方的京腔,其高腔與北方語言結合起來,發展成為京劇。它對南方的戲曲影響也十分深遠,江西的贛劇、四川的川劇、廣東的粵劇、廣西的桂劇、云南的滇劇,都受到徽劇不同程度的影響。對徽劇表演藝術有著突出貢獻的杰出代表是老藝人程長庚。程長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潛山人。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脫俗創新,卓然成家,對徽劇來說,他起了承前作用,對京戲來說,他起了起后作用,因此,他成為京劇的開山祖師。徽劇的表演藝術,豐富而多采。它講究平臺與高臺武功,講究身段、亮相的雕塑美,講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畫面氣派等。平臺與高臺武功在徽劇里最為突出,平臺如“獨腳單踢”、“叉腿單踢”、“刀門”、“飛叉”等都異常驚險,至于高臺武工,更為險要,一般演員要翻三張桌子,有的要翻七張桌子。身段、亮相,在徽戲里很有雕塑藝術感。徽劇注重集體表演,必要時眾歌齊舞,顯得氣勢壯偉,場面熱烈。徽劇的劇目很多,據記載有一千四百零四個,因年代較久,多為手抄本,不少的本子以失傳。解放后,經過挖掘整理,富有徽劇特色的代表劇目有:《義虎報》、《巧姻緣》、《齊王點馬》、《水淹七軍》等。
編輯:Administrator
擊鼓而戰、擊鼓而歌、擊鼓而舞,這是鄂南文化藝術領域的一枝奇葩——盆鼓。雖飽經滄桑,卻歷久彌新。 “盆鼓”,又稱“...
“干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喲。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拍拍打打真高興,叫聲伙計漲點勁。漲勁拍得事事順,...
三千年的歷史,恍如一瞬。那吳楚交兵的聲聲戰鼓,依然回響在人們的心頭。走近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鼓,我們可以聆聽...
一個稀有文化物種,在光怪陸離的現代藝林,奇特地芬芳著,這就是咸寧崇陽提琴戲! 在我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提琴戲,...
約2000年前,一個咸寧嘉魚的牧童,用腳下的泥土,捏成世界上第一個泥哨子,這就是被稱之為“天籟之音”嗚嘟的前身。 說...
12月6日,記者從省文化廳獲悉,由國家文化部主辦的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活動將于12月19日在北京開幕。省豫劇二團的豫劇《程嬰救...
近日,上海滬劇院傳出消息,經典滬劇《雷雨》將代表上海戲曲院團,于明年1月8日、9日與全國各地區18臺劇目一起參加由國家文化...
早在1959年,作為隴劇開山之作的《楓洛池》進京向國慶10周年獻禮演出,一經亮相火爆異常,連演20多場,并兩次走進中南海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