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特色文化別樣紅
來源:咸寧新聞網
時間:2011-11-08 16:56
本網訊 通訊員徐大發報道:10月28日,通山縣大路鄉東坑村校園里熱鬧非凡,該鄉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中心授牌儀式正在舉行。儀式后,進行了地方文藝表演,所演節目全由村民自編自導自演。據了解,像這樣的民間大型協會社團該縣已有8個,小的組織達50多個。
這次東坑演出節目內容有山歌、山鼓、舞獅、三句半、小品等,整臺節目高潮迭起,精彩紛呈,那些鄉調俚語,表演形式都為群眾喜聞樂見,大受村民觀眾歡迎。
目前,僅大路鄉就先后成立了山口村山鼓山歌傳承基地、吳田村下徐通山民俗文化活動基地和東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三個協會。據悉,該鄉還將在賓興會村再成立一個山鼓山歌傳承基地。這些協會組織由縣文聯授牌,旨在會員間互相促進學習交流地方特色文化。
據通山縣文化館主任陳明介紹,該縣目前納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有4項:楊芳醬油豆豉傳統工藝,通山山鼓,李闖王哪咤燈,通山木雕工藝。納入市級“非遺”的有通山山鼓山歌神歌等十幾項,縣級的就更多了。為發展好通山地方文化,縣文體局近幾年來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幫助各鄉鎮成立各種協會組織,加強管理和引導。二是派專家技術骨干下鄉幫助發掘整理地方特色文化,平均年下鄉不低于30次。三是對相關文化人員進行培訓。如對各鄉鎮文化站站長,村級文化員進行一些基層文化政策、專業性輔導。
調查發現,通山特色文化目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一些難題。一是對鄉鎮級協會組織存在多頭管理現象,如文聯、文體局都可出面管理,具體落實起來存在一些都“接排球”現象。二是經費嚴重不足。近五年來,按照相關政策,對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應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但沒有落實到位。三是地方群眾演員要外出打工謀生,只能利用閑事排練節目。有的傳承人相繼離世,年輕人卻不愿繼承地方文化技藝。四是各村多是些“三軍”留守:娘子軍、童子軍、老人軍,缺乏中堅力量,要活躍地方文化,還期待相關部門進一步克服這些困難。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通山推進農家書屋建設
下一篇:
咸寧市作家程應峰出版美文集
-
咸寧新聞網訊記者李娉報道:近日,程應峰情感故事隨筆集《愛一個人,在舊時光里細數溫柔》由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并在京東...
-
咸寧新聞網訊記者王莉、通訊員岳建紅、高燕紅報道:10 日,在咸安區體育館內,為期二天的舞龍舞獅培訓暨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開...
-
咸寧新聞網訊通訊員呂新林、何北平報道:12月9日,嘉魚縣第三屆群眾廣場舞大展演開幕,來自全縣8個鄉鎮村社區的18支廣場舞隊...
-
-
-
-
-
-
-
咸寧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咸寧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咸寧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咸寧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咸寧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2025-03-27
-
2025-03-27
-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
-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