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花旦村口亮戲
5月6日,載著十幾個京劇演員的面包車開進了通山縣寶石村。這個深處大山,擁有大片明清古建筑的村落,便有了節(jié)日般的歡笑聲。鄰里間相互吆喝,一扇扇斑駁厚實的木門打開了,老人小孩紛紛從深宅大院里走出來,用驚奇的目光打量著城里的唱戲人。
馬頭墻高聳的古宅前,場地打掃得很干凈。縣京劇團和縣通羊一小的小演員忙著演出前準備。一張四方桌旁,畫油彩、帖水片、戴假辮、固頭飾等十幾道復雜的工序有條不紊的進行。扮演花旦的演員對著鏡子嫻熟地佩帶發(fā)飾,顧盼生輝的鳳眼,體態(tài)婀娜的身材,舉手投足間散發(fā)著嫵媚。
“大爺您老猜錯啦!我今年四十八歲不是十八。1984年我就進團啦!”這位眉目清秀,貌似女孩的演員叫周榮華,扮演青衣。一開腔洪亮的男聲卻帶著發(fā)嗲的女腔,引得看熱鬧的村民迸發(fā)出一陣大笑。
79歲的姜金桃老人走到演員跟前,前后左右看過夠。“年輕時沒有機會看大戲,后來在電視里看過,沒有想到的是,有生之年能在老宅里親眼目睹一場京劇大戲。”老人道出了心聲,更道出了村民們對傳統(tǒng)文化喜愛和更多期待。
中午時分,演員舞動著長袖,粉墨登場。京劇唱腔《送香茶》有板有眼地唱了起來。一招一式,抑揚頓挫,如醉似癡,如癡如狂。山村喲,便像水開了鍋。
演員們在古宅中穿梭,戲到哪,笑語聲留在哪。臺下看戲的有老態(tài)龍鐘的長者,有識文習武的后生,有忙里偷閑的耕夫,有駐足留連的路人,還有縣通羊小學一群小京劇迷們。頑童們?nèi)邕^年一般喜慶鬧騰,這些“發(fā)燒友”可是來取經(jīng)學藝的,個個身懷絕活。
古墻、天井、青衣、花旦,這些中國獨有的元素,營造著歡樂祥和,古典余韻之境。在電視、電腦進入家庭的數(shù)字化時代,鄉(xiāng)土戲在農(nóng)村卻大有市場,這與大多數(shù)農(nóng)民知識狀況和審美情趣對路。村民說,這本鄉(xiāng)本土的戲,是“真家伙”。嘿,看得見,摸得著,演得蠻像呢。看著同鄉(xiāng)人在臺上紅、白、黑變幻的臉譜和艷麗服飾,他們真開心。
“鄉(xiāng)土文化迎來了第二個春天。”縣京劇團團長王賢來告訴記者,近年國家對地方戲劇保護和扶持的力度加大,演員的創(chuàng)作熱情高潮。目前,劇團在職演員28人,每年通過流動舞臺車送戲下鄉(xiāng)160場,走遍全縣山山水水,村村落落。
后臺走戲
演員化妝
臺上臺下樂開懷
后臺走戲
家門口唱戲看得真切
小戲迷們過年般嬉戲
天井內(nèi)的戲臺
天井內(nèi)的戲臺
后臺走戲
扮裝讓村民開了眼界
記者 張大樂 陳紅菊
特約記者 張坤鋒 攝影報道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通山縣南林橋鎮(zhèn)長夏畈古民居掠影
下一篇:
組圖:電網(wǎng)守護者
每天,我們常常會看見這樣的身影:在車水馬龍的街頭裝運電器;在高樓林立的小區(qū)樓梯間,背著大箱子艱難上樓。他們,就是普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