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人或許能輕松談論最新科技趨勢,卻對古人的生活、思想與智慧知之甚少。常見史學愛好者對古代題材影視作品進行“考古”鑒別:有人發現劇中服飾器具跨朝代,有人指出唐代背景出現宋代夜市,還有人發現朝堂大臣竟對在位君王稱“高祖”“太宗”等謚號。此類謬誤折射出現代人古代文化常識的欠缺。古代文化涉及廣泛,非專業研究者難盡窺全豹,然就入門而言,由王力主編、馬漢麟著、余才林補訂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值得一讀再讀。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原為王力先生主編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教材《古代漢語》通論中“古代文化常識”部分,由馬漢麟執筆。王力先生是中國語言學泰斗、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被稱為“中國最后一位語言方面的全才”;馬漢麟為語言學家,曾執教于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2024年推出的版本中,南開大學余才林教授進行了補訂,不僅補充更多文獻,也更正部分疏誤,書中每一個知識點皆權威嚴謹。
全書架構完整,以十四章構建中國古代文化全景圖:天文、歷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每章結合古代詩文案例,講解核心概念。每個主題下設若干子目,如“天文”含星宿、節氣、歷法改革等子目,“禮俗”含階級階層、冠禮、婚姻、喪葬等子目,層次分明。書中行文平易簡潔,雅俗共賞,且細節考據扎實,所引原始文獻均注明出處,便于讀者拓展查證。
閱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是一場文化上的溯源之旅,可以讓我們得以窺見先民的生活哲學和世界觀,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的獨特價值。《周易》有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古代中國,歷法的制定與實施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它涉及農業種植、節慶活動、宗教儀式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常常認為,在歷法方面,西方用陽歷,中國古代用陰歷,其實并非如此。書中介紹了我國古代使用的歷法不是純陰歷,而是陰陽合歷。古人通過對天象的觀察,逐漸掌握了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創造了一套精確的歷法系統。二十四節氣的秩序系統不僅體現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更體現他們對時間的科學管理和運用智慧,讓中國人活出天人合一的節奏感和儀式感。
地理一章,讓我們看到州、郡、國、道、省、府、軍、縣是怎么回事,明白古代社會的行政區劃與今天有何不同。宗法和禮俗的部分,讓我們看到古代禮法結合的獨特社會治理模式。書中也介紹了古代以家族為中心、根據血統遠近區分嫡庶親疏的社會制度、古代職官的建置和主要變遷,以及選拔賢能的科舉制度是如何產生的。這些知識對于我們理解古代中國社會的管理運行和政治秩序非常有幫助,能讓我們明晰自身文化的“來處”。
了解古代文化常識,不是為了回到古代,而是為了更好地活在當下。我們如今的日常交流中仍在大量使用成語和古諺語,但對很多文化意象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我們夸贊一對夫妻“舉案齊眉”,往往并不知“案”為何物。本書的“什物”一章介紹了“案”所指的是古代進送食物用的托盤,有四足長方形的,也有三足圓形的。托盤放上裝滿食物的碗碟,再舉到眉毛的位置,可想而知還是要費些力氣的,如此,確實能體會到其間的敬意和莊嚴。
此外,今人閱讀古代詩文時,會因很多天文、歷法、樂律、禮俗等領域的概念詞匯感暈頭轉向,而《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便能提供一個古代文化的“解碼器”,讓我們對詩文的理解事半功倍。
王勃《滕王閣序》中有“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的表述,李白《蜀道難》中又寫“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這翼、軫、參、井究竟為何物?讀過本書就會知道,翼、軫、參、井是二十八個星宿中的四個。古人常常把天上的星宿與地上的州域聯系起來,使他們互相對應,翼軫對應荊州,參井對應益州、雍州的各一部分。
再如《詩經·七月》中“七月流火”一詞,我們常常會望文生義,以為是指七月盛夏炎熱如火的意思,其實不然。作者介紹了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星,告訴我們“火”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即心宿二。周時夏歷六月黃昏時候,心宿二方向最正,位置最高,到了七月就偏向西下了。由此可知,“七月流火”其實是天氣轉涼的意思。
書中還涉及一些充滿意趣的古代文化知識點,如上古到中古時代男女服裝款式是沒有太大差別的,男人也會穿“裙襦”,直到唐宋之后才逐漸分出性別差異。還有一些內容,也能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中國古人的審美意趣與美好追求,進而產生由衷的文化自豪感。比如古代二月十二日的“花朝節”,就是古人專門為百花過的生日。這正是獨屬于中華文化基因的浪漫表達。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必然依托于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深厚積淀。閱讀這樣的一本書,我們就能了解祖先是如何建構自己生活的現實世界和精神家園的。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無疑是幫助今人回歸常識、返本開新的一座橋梁。
(原載《光明日報》,作者為車鳳)
編輯:但堂丹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樂昌興、伍偉報道:11月25日,經傳統保護村落發展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咸寧新聞網訊 特約記者劉建平、通訊員皮江星、付婧燁報道:12日,中國新農村生活體驗示范工程正式落戶通城。 據了解,中...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題:這份“進博答卷”,兌現力重千鈞的中國承諾辛識平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期而至。一年來,哈薩克斯坦的糖果、果汁、面...
題:世界500強眼中的進博會:不容錯失的“中國機遇”新華社記者潘清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科技生活展區里,世界500強、家具及...
題:全球抗疫彰顯中國之“義”辛識平疫情如火,命運與共。不會忘記柬埔寨首相洪森“逆行”訪華,不會忘記中日韓“風月同天”的...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作為最早向國際社會通報疫情、最早迎戰疫情的國家,中國全民動員...
——攜手全球抗疫彰顯中國擔當②人民日報評論員“在共同的敵人面前,沖鋒陷陣的人值得尊重”。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疫...
谷崎潤一郎是日本著名唯美主義文學家,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細雪》《秦淮之夜》《春琴抄》(見圖,資料圖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