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由紀清遠先生著述、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國名畫二十講》正式出版。全書精選東晉至清代的二十幅中國經典名畫,題材內容涵蓋人物、山水、花鳥、風俗等,手法形式涵蓋工筆、寫意、沒骨、白描等。作者站在儒道文化——中國文化主體的立場,深度闡述中國經典名畫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從意象之美的美學高度,清晰闡釋中國經典名畫中的審美意蘊;從詩書畫一體創作實踐者的獨特視角,生動解析中國經典名畫多樣語言與風格的藝術之美。
揭示名畫背后的文化意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且長盛不衰,歸根到底是由于文脈的有序傳承。中國畫從其濫觴起,就參與了對中國文化深沉雄厚、廣博豐茂格局的積極建構。一部中國畫發展史,便是一部中國人用獨具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認識世界、寄寓情懷、接續文明的精神圖譜與文化傳記。中國畫從其萌芽到其變革發展,再到其思想、精神與技藝體系的完備建構,這一過程始終沒有脫離對于含蓄、雅正、中和、內斂、中庸、健朗、天人合一等文化理念的尊崇與恪守。
作者深諳中華文化精髓,認為儒家宣揚的“仁愛”“中庸”之道和道家主張的“天人合一”思想,在繪畫藝術中均有深刻體現。特別是繪畫題材的倫理化、構圖的秩序化、技法的“中和之美”以及“詩畫一體”的文人傳統,深刻塑造了中國繪畫的精神內核,使其成為堅持民族價值觀和維系社會教化的文化工具。
因此,在本書中,作者并非簡單敘述名畫背后的故事情節,而是借故事深度闡發其中所蘊含的價值取向、思想智慧、道德境界、民族品格和文化意義。以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為例,作者結合西晉良臣張華的文學作品《女史箴》,細致描述了畫中十二個故事情節及藝術特點,重點引導讀者關注作品的創作初衷和思想內涵,即宣揚倫理道德——告誡帝王后宮中的女性遵守婦德。作品彰顯的是“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的教化功能。
在王冕《墨梅圖》這一章節,紀清遠先生文思泉涌,其詠畫詩中那一句“天姿易有群芳妒,墨蕊疏枝不染紅”與王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形成靈魂呼應,不禁讓人感嘆——王冕古今知音者誰?作者循循善誘,在文中提出“王冕在題畫詩中為何說不要人夸好顏色”以及“王冕創作的精氣神從何而來”等疑問,讓讀者在了解王冕曲折人生境遇的同時,更加深刻體會王冕這位“狂生”借梅花托物言志,追求高潔品質的人生境界。
走進豐富多彩的意象世界
意象之美,既是中國藝術區別于西方藝術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華美學精神的核心命題。
《周易·系辭傳上》記載的“圣人立象以盡意”,《道德經》提出的“大象無形”,《論衡》論述的“禮貴意象”等理念,構成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底蘊。劉勰《文心雕龍·神思》中“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明確闡釋了“意象”的豐富內涵,論述了意象創構的過程。此后,意象之美在中國繪畫、書法、文學等領域成為至高審美規范。在繪畫領域,謝赫的“六法”,顧愷之的“以形寫神,遷想妙得”,宗炳的“圣人含道暎物,賢者澄懷味像”,張燥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蘇東坡的“詩畫本一律”,石濤的“一畫論”,齊白石的“似與不似之間”等畫論精髓,無一不是對中國畫意象美學理論的建構與詮釋。
在本書中,二十幅名畫的意象之美,在作者筆下生輝放彩。作者認為:“繪畫以寄情是幾乎所有作品都涉及的,是傳統的意象之美。文人畫不過分強調繪畫的技巧,于小技上必有托物寄情寓意之妙?!痹谀攮懙摹度菹S圖》中,作者稱此圖為“追求高古超逸的文人畫典范”,是“由參悟天地到個性化的意象表現”。作者不僅通過對宋元山水的氣質比較,指出元代山水流露著超脫、簡曠和淡遠的意蘊特征,也讓讀者在倪瓚蒼茫、蕭散的筆觸中更加深刻體會到追求生命自由和超脫世俗的人生態度。
同樣,作者對中國工筆畫美學精神的解讀也是如此,認為工筆畫色、線、形、質、空間及意境的表現都顯示出超越現實的強烈的意象性。作者指出,趙佶的《瑞鶴圖》呈現出來的超現實表現理念和色彩創意是非常成功的,比西方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早了幾百年。通過對圖中意象色彩觀念的解讀,揭示出其目的不在于寫真,而是追求“素雅清輝”之象。在《千里江山圖》中,作者通過對“生命之色”“三遠造境”“詩意現實”的深度分析,為觀者生動呈現出“煙波青綠有中無”的精致絢麗、生機無盡的青綠意象。
帶著意象的審美和眼光,去細品這本《中國名畫二十講》,就能走進一個豐富多彩的意象世界。正如當代著名美學家葉朗所說:“藝術不是為人們提供一件有使用價值的器具,也不是用命題陳述的形式向人們提出有關世界的一種真理,而是向人們打開(呈現)一個完整的世界,這就是意象?!?/p>
解析名畫語言之美
如果說中國文化主體是由道家和儒家文化共同塑造完成的話,飽含意象之美的中國畫藝術無疑也鐫刻著“儒道互補”“儒道共生”的深刻文化印記,而這深刻文化印記的載體無疑就是作品的語言和風格,一幅幅名畫的語言之美本身就是中國藝術精神的精粹表達。儒家“中和之美”“溫柔敦厚”的審美理念與道家“大象無形”“大美不言”的美學思想,共同滋養了中國畫的文化土壤和中國藝術語言多樣性的生長,進而生長出了追求老莊哲學、禪宗美學的水墨寫意傳統和追求儒家“文飾”之美、宮廷氣象的重彩工筆傳統。兩者或相對獨立,各放異彩;或彼此交融,共同呈現。
作者認為:“中國畫在漫長的歲月中積累了豐富的技法,這些技法不是孤立存在的,技進乎道?!惫すP畫的語言之美在于精細的線條勾勒、精微的色彩暈染及富麗堂皇的意境營造,就像作者在《洛神賦圖》《游春圖》《搗練圖》等作品中描述的那樣。水墨畫的語言之美在于粗放的筆線、氤氳的墨趣及不似之似的意象表達,就像作者在《青卞隱居圖》《黃甲圖》《枯木寒鴉圖》等作品中描述的那樣。作者對二十幅中國名畫技法的深度剖析既是對作品語言之美的生動詮釋,也是中國畫藝術精粹的無聲傳習。
本書的出彩之處還在于,作者特意為每幅經典名作創作一首詠畫詩,并以自書詩的形式巧妙編排在每個篇章的開頭。其詩含蓄清雅,耐人尋味;其書灑脫飄逸,滿紙書香。二十幅中國經典名畫,二十首詠畫詩,二十幅自書詩書法作品,縱貫全書,交疊呈現,圖文并茂,相得益彰。
本書凝聚了紀清遠先生半個多世紀的研究心得,既閃爍著畫卷自身的藝術之美,也彰顯著作者精煉的文字之美。細細品讀,讀者仿佛徜徉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行進流淌的歷史長河之中;掩卷沉思,又宛若置身于中國畫生長變革的時空交響之中。
(原載《北京日報》,作者為北京美術家協會理事)
編輯:但堂丹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樂昌興、伍偉報道:11月25日,經傳統保護村落發展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咸寧新聞網訊 特約記者劉建平、通訊員皮江星、付婧燁報道:12日,中國新農村生活體驗示范工程正式落戶通城。 據了解,中...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題:這份“進博答卷”,兌現力重千鈞的中國承諾辛識平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期而至。一年來,哈薩克斯坦的糖果、果汁、面...
題:世界500強眼中的進博會:不容錯失的“中國機遇”新華社記者潘清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科技生活展區里,世界500強、家具及...
題:全球抗疫彰顯中國之“義”辛識平疫情如火,命運與共。不會忘記柬埔寨首相洪森“逆行”訪華,不會忘記中日韓“風月同天”的...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作為最早向國際社會通報疫情、最早迎戰疫情的國家,中國全民動員...
——攜手全球抗疫彰顯中國擔當②人民日報評論員“在共同的敵人面前,沖鋒陷陣的人值得尊重”。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疫...
谷崎潤一郎是日本著名唯美主義文學家,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細雪》《秦淮之夜》《春琴抄》(見圖,資料圖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