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里,筆者借助朱熹的兩句詩來道白本書的宗旨。中國文化的源頭在哪里?這并不是一個人們涉獵得很深而且容易解決的問題,只是近一個世紀以來近代考古學在中國的興起和發展,才為這種研究提供了可能。
史前藝術:
文化價值的不可替代
一部藝術史就是一部文化史的縮影,也是整個歷史長河中奔騰不息的一朵浪花,它能映照出那些消亡了的時代和社會結構,也能反射出我們骨髓里的精神遺傳模式。因而史前藝術作為一種文化的傳統內容和形式,它不僅在今天乃至未來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古往今來,中外的文人學者討論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各種經典著作可稱得上是汗牛充棟,他們對中國古典文化藝術曾提出的精辟見解更是自不待言。然而,中國的文化藝術為什么會形成后來的特有模式?它為什么必然會走上與眾不同的發展道路?中國人為什么只選擇繁難的方塊字而不使用拼音文字?它的文化藝術及其美學思想區別于西方,這一總的精神面目究竟從何而來?可以說,諸如此類的問題沒有多少人探究過,因為原始材料的欠缺限制了他們智慧的眼睛。道理很簡單,甲骨文記載的占卜文字,也只是簡略反映了商代晚期的零星史實,年代也不過是距今三千多年。
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說過:“中國人不是像浮士德‘追求’著‘無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無限,表現了無限,所以他的態度是悠然意遠而又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脫的,但又不是出世的。”
那么,這種精神個性又是如何蔚成的呢?至少有幾十萬年的史前歷史,人們對它是茫然無知的。因而,為了不至于讓我們也進一步給擠落到中庸的位置上,在介紹中國史前藝術的同時,對上述問題我們也不妨來個拋磚引玉。別林斯基曾說:“真正的美學的任務不在于解決藝術應當是什么的問題,而在于解決藝術是什么。”以此而論,如果我們把藝術放到歷史的角度加以考察的論述,也算得上是一管之見的話,那么本書就不至于會浪費讀者的時間了。
藝術起源:
尋找美學的原始代碼
藝術的起源問題是被視作發生學的美學問題,由此,人類的精神文化才形成滔滔的巨流,因而研究各種文化現象脫離它自身的源泉,其結論都不能看作是一種較為可信的理論。鑒于此,古今中外許多學者都曾經從不同的立場角度出發去探究藝術的起源問題,從而也就形成了各種互不相讓的學說。出于我們的理解和傾向性,本書的起點就是旨在實踐和建立一種關于藝術起源學說的“統一場論”,目的即是對各種學說進行綜合取舍,尋求它們的各種內在聯系,從而形成一種以藝術研究為目的的統一法則,以縮小我們通向古代藝術圣殿的距離。
然而,對此也許有人會問:認為能“找到藝術價值的終極客觀評判標準”的看法是否明智?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因為只有這樣,人類的科學探索才能不斷前進而無止境。
另一方面,任何言之無物的理論都只能算是空中樓閣,因而我們的首要目標是側重于對中國史前藝術作實證性的研究和介紹。我們期冀通過對考古發現提供的史前藝術史資料的歸納概括,能夠作出大體接近于歷史真實的、關于藝術規律的解釋,從而將人們引入一個巡禮和思索中國史前藝術的境地,讓人們去發揚光大,或是研究、批判那些不大為人所知,但凝聚著考古學家辛勤汗水的珍貴文化遺產。
功利主義:
史前藝術的基因開關
現今有些學者的觀點認為,藝術與政治,尤其是與經濟,并不是經常直接發生聯系的,倒是和它同時代的文化思潮更直接地影響著藝術。有些自然科學家甚至還在抱怨思想家為何拿不出偉大的時代作品。對此,我們無須去反唇相譏,我們倒是要感謝數十年來的改革開放,使得今天國富民安,擁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才使得今天的考古文物研究和藝術、美學研究如此興盛。我們談這些不著邊際的話題,無外乎是要引出本書一個核心的研究基本點——功利主義。有人也許會問:把萬象紛呈的藝術現象產生的根源作如是簡化,是否過于機械單純和離奇?我們認為:世界的本質就是簡單而又離奇復雜的,任何事物既是孤立的,又是相互影響和普遍聯系的。功利主義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遺傳基因,也是生命現象的本質所在,正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遂至于無窮。
人們都向往著美好的生活,同時也總在思索和探究著那些人類擺脫不掉而時刻作用于人類社會的種種因素。要接近這一目的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況且前人已經用藝術這種易于感受、訴諸理智和情感的方式將它們與自然的關系表示出來。那么,我們能夠不斷解開史前藝術中所隱藏著的種種奧秘,距離真理的大門也就會愈來愈近。
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曾指出藝術史研究的價值:藝術的創造是自發的、自由的,表面上和一陣風一樣變化莫測。雖然如此,藝術的制作與欣賞也像風一樣有許多確切的條件和固定的規律:揭露這些條件和規律應當是有益的。然而,我們的研究和觀點是否重要還得留待人們評說。當那些日新月異的考古發現將許多前所未見的藝術品展現在人們面前時,早已問世的藝術史著作就得改寫,而關于古代藝術許多方面的詳情就會日漸明朗起來。
(原載《北京日報》,作者為謝崇安)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于孤獨中找尋心靈的棲息地
下一篇:
又見炊煙裊裊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樂昌興、伍偉報道:11月25日,經傳統保護村落發展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咸寧新聞網訊 特約記者劉建平、通訊員皮江星、付婧燁報道:12日,中國新農村生活體驗示范工程正式落戶通城。 據了解,中...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題:這份“進博答卷”,兌現力重千鈞的中國承諾辛識平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期而至。一年來,哈薩克斯坦的糖果、果汁、面...
題:世界500強眼中的進博會:不容錯失的“中國機遇”新華社記者潘清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科技生活展區里,世界500強、家具及...
題:全球抗疫彰顯中國之“義”辛識平疫情如火,命運與共。不會忘記柬埔寨首相洪森“逆行”訪華,不會忘記中日韓“風月同天”的...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作為最早向國際社會通報疫情、最早迎戰疫情的國家,中國全民動員...
——攜手全球抗疫彰顯中國擔當②人民日報評論員“在共同的敵人面前,沖鋒陷陣的人值得尊重”。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疫...
谷崎潤一郎是日本著名唯美主義文學家,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細雪》《秦淮之夜》《春琴抄》(見圖,資料圖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