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近年來中國科技的迅速發展,體現于在國際上發明專利與發表論文的數量,也體現在對芯片制造等“卡脖子”技術的奮力追趕上。自從李約瑟1954年起陸續出版其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并提出“李約瑟難題”后,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只是以實用技術為主,缺乏科學論證與抽象化的理論研究的“思維方式差異”,似乎成為長久以來的“定論”。這一理解在無意識中落入了西方話語的陷阱,我們需要對中國古代科技發明有更新的認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趙運濤副教授今年6月出版的著作《中國古代“黑科技”》雖然不是針對這一“難題”而作,但卻啟發讀者進一步思考中國古人的智慧,以及中西方是否有所謂“思維方式差異”的問題。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過去總有人說我們從1到100可以,別人有了創意,我們可以完善得很好,但總是很難做到從0到1。實際不是這樣的。通過本書你會發現,我們的文化基因從來就不缺少創意,古人有著各種腦洞大開的想象力。”
其實,作為書名的黑科技(Black Technology)最初源自日本作家賀東招二的小說《全金屬狂潮》,原意指非人類研發、凌駕于人類現有科技之上的知識,或違反自然原理的科學技術,隨時間推移,其含義逐漸擴展為超越當前科技水平的創新技術或產品。趙運濤在整理中發現“古代中國在正統教化思想傳播的同時,有一股‘暗流’一直在默默延續著我們的另一個傳統,那就是對‘想象力’的傳播”。由此,他力圖展示“我們的文化基因從來就不缺少創意,古人有著各種腦洞大開的想象力”。本書編述的目的是“不僅傳播知識,更傳播想象力”,證明中國古人超前的“想象力”以及付諸實踐的創造力絲毫不差。
查諸網絡,不乏對中國古代“黑科技”的描寫,但只描述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少數創造。齊欣所著《中國古代黑科技:古人比你想得更厲害》對這方面作了擴展,而趙運濤的這部著作則更為深入地將古代的一些發明加以分類,體現了他作為古典文獻專業學者的深厚積累。在“序”中他直言,古代“經史子集”四大類中,人們更多注重的是“經史”,子部除幾部經典之作,大部分為人們所忽視。這是因為它們多屬儒者“不語”的“怪力亂神”之作,如《山海經》《神異經》《十洲記》《漢武洞冥記》《拾遺記》《搜神記》等等。本書就從子書當中重新挖掘有價值的內容,同時也雜取了“經”“史”“集”中的內容,以及中國少數民族神話傳說和世界范圍內的神話傳說,涉及先秦到晚清的相關文獻。對作者來說,“黑科技”意味著古籍中記載的令人驚嘆的“科技發明”,包括那些并非真實存在,但卻折射出古人超前思維的技術構想,以及那些今天已經實現或未來可能實現的奇幻想象,書中還收入一些古代文獻中的神人、神奇動植物以及神奇法術,意圖從“需求”與“愿望”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些文獻,從而打通古人的精神與今人的生活世界。
全書分為六個部分,每部分都收錄了十幾種古代文獻記載的案例。第一部分“古人的仿生智能系統”,走進古人的“機械仿生”世界,探索那些超時代的“機器人”設想與創造:從“周穆王時期”能拋媚眼、翩翩起舞的機關木人,到漢代能夠察言觀色、秉公斷案的木偶法官;從三國馬鈞打造的自動雜技表演木人,到隋代用于情感陪伴的仿真人偶;從唐代能自動斟酒的迎賓木人,到宋明水上木偶劇的復雜機械裝置,再到清代街頭行走、演戲的自動木偶,可謂無奇不有。第二部分“古人的影訊技術系統”則記錄了古人對信息傳播與視覺技術的奇幻想象,諸如具有電腦般性能的“七寶靈檀幾”,具有對遠程通信郵件撤回、閱后即焚與全息投影等功能,宛如一個預言式構想。第三部分“古人的高能武器系統”描述了古文獻記載的類似“精確制導導彈”的遠程攻擊武器,和類似“預警系統”“無人機”“信號干擾與壓制系統”的構想,還有類似“激光”武器和“操控天氣”的神秘裝置。第四部分“古人的智慧家居系統”中則出現了自動降溫涼殿,可調節溫度的紫綃帳,會生春風的鳳首木,能自行加熱的暖玉鞍,帶有自動灌溉功能的花瓶,以及帶有天氣預報功能的插花瓶。第五部分探討古人日常生活中對“科技”的奇幻想象,其中不少已出現在今天的現實中,比如冷熱可調的飲水機、自動凈水器、為旅途休眠準備的儲能食物,自動補充飲食的智能餐具,還有速成釀酒器、無明火加熱的神奇鍋具、自動排煙的聚香裝置,還有能轉賬的盤子、可追蹤交易的子母錢,以及“能看見身體內部”的古代“CT”、測試心理狀態的“窺心鏡”“照膽鏡”,甚至還有能預警疾病的“風聲木”。最后一部分“古人的智慧出行系統”,涉獵古人關于出行方式的技術實踐與未來想象,如龐大的房車、穩如高鐵的平穩車、自帶計程功能的“記里鼓車”、秦始皇時期的“潛艇”、能在水面上行走的靴子、可以飛行的鞋子、地鐵般的地下運輸系統、會自主行駛和導航的自動化車輛等等,它們共同構成涵蓋陸、海、空的古代“智能交通體系”。這些古代文獻中出現的“幻想”,在今天大多可以實現或已經實現,不但證明中國人具有“源遠流長的想象力基因”,而且也實證了想象力本身并不神秘,它們并非西方文化或西式思維的專屬,它們是人類社會需求的產物,也推動著社會的發展進步。
趙運濤對中國古代文化進行通俗性解讀的代表作《歷史的錯覺》與《符號里的中國》廣受市場歡迎,已成為暢銷書。如他自己所言,本書是《符號里的中國》的延續:《符號里的中國》更關注古人對于祥瑞、神圣等精神世界的符號建構,而《中國古代“黑科技”》則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古人在“物”和“術”方面的想象與技藝。它通過系統的整理,整合起分散在古籍中古人的各種奇思妙想,形成較為完整而系統的知識體系。作者以現代科技視角進行的解讀,則搭建起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適合廣大青少年及對古代中國科技文化感興趣的成年人閱讀。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該書旨在培養讀者探索未知的熱情與敏銳的好奇心,因為探索精神、好奇心與創造力將成為人工智能時代最重要的素養。這種對“創造性與前瞻性的想象力”的吁求,對探索能力及提出新問題能力的關注,使得《中國古代“黑科技”》兼具學術價值與普及意義,在當下中國學界和文化界倡導“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自主學術話語體系”的時代背景下,可謂適逢其時。
(原載《光明日報》,作者為王曉平)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新書薦讀
下一篇:
我們愛的咸寧 愛我們的咸寧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樂昌興、伍偉報道:11月25日,經傳統保護村落發展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咸寧新聞網訊 特約記者劉建平、通訊員皮江星、付婧燁報道:12日,中國新農村生活體驗示范工程正式落戶通城。 據了解,中...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題:這份“進博答卷”,兌現力重千鈞的中國承諾辛識平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期而至。一年來,哈薩克斯坦的糖果、果汁、面...
題:世界500強眼中的進博會:不容錯失的“中國機遇”新華社記者潘清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科技生活展區里,世界500強、家具及...
題:全球抗疫彰顯中國之“義”辛識平疫情如火,命運與共。不會忘記柬埔寨首相洪森“逆行”訪華,不會忘記中日韓“風月同天”的...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作為最早向國際社會通報疫情、最早迎戰疫情的國家,中國全民動員...
——攜手全球抗疫彰顯中國擔當②人民日報評論員“在共同的敵人面前,沖鋒陷陣的人值得尊重”。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疫...
谷崎潤一郎是日本著名唯美主義文學家,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細雪》《秦淮之夜》《春琴抄》(見圖,資料圖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