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市實驗小學 黃建軍
在我從事小學音樂教師的工作經(jīng)歷中,有一件往事讓我難忘。那是一次音樂期末測試,當一位陳同學站上講臺,準備唱歌表演時,教室里突然響起一陣嘲笑聲,在我的追問下,他們說他是“兔唇”,唱歌很難聽、很好笑。我立即想起來陳同學是天生“唇裂”患者,手術后,仍然吐字不清,但他又特別喜歡音樂課,特別喜歡唱歌。我看著站在講臺上尷尬的他,心里很難受,但我立即意識到這可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機會。于是便對他說:“只要你能完整地演唱這首歌,我就發(fā)給你一張獎狀。”陳同學唱得很投入,很認真,還加了一些肢體表演。班上同學雖然不敢笑出聲來,但還是有同學捂著嘴偷笑。于是我在他表演完后,提高嗓門對大家說:“陳同學表演得很好!雖然他先天的缺憾給他的發(fā)音帶來了困難,但是他對音樂的熱愛,和面對困難時的勇氣,值得我們每一位同學學習,所以,我決定授予他‘特別表演獎’。”并當場為他頒發(fā)了獎狀。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很多年后遇見他,他說他還珍藏著那張獎狀,那張獎狀一直激勵著他自信成長。
我突然頓悟,一張獎狀,獎勵的不僅是結果,更是那份不被看見的努力。一張薄紙,重若千鈞,因為它承載的不僅是墨水與花紋,更是一個孩子被真正“看見”的瞬間。它可能蘊藏著令人驚訝的能量,更代表了以人為本的教育評價哲學:每個孩子都值得被看見,每種努力都值得被尊重,每種進步都值得慶祝。精心設計的獎狀系統(tǒng)能夠打破單一評價的桎梏,為多元人才成長提供沃土。
于是我決定:每年,學校為全體學生準備十萬張獎狀。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我堅信,十萬張獎狀背后,就是十萬次愛的凝視,就是十萬個被點燃的生命可能,就是十萬個幫助孩子挺直脊梁的精神支架。
一、小小獎狀,作用大大:微觀評價的宏觀效應
獎狀在成人世界或如微塵,在兒童的宇宙中卻似星辰。教育家杜威早已洞察:“人類本質中最深遠的驅動力,就是希望變得重要。”獎狀恰恰滿足了這種心理需求,將抽象的社會認可轉化為具象的物質載體。心理學研究顯示,兒童期的正面評價能夠形成積極的自我圖式,這種圖式將成為人格發(fā)展的奠基性結構。那個因“閱讀之星”獎狀而雀躍的孩子,可能由此建立與書籍的終身友誼;那個獲得“文明禮儀獎”的學生,或許會將禮貌內化為品格的一部分。
獎狀的教育魔力更在于其情感聯(lián)結功能。在中國家庭文化中,貼滿獎狀的墻面往往構成獨特的親子對話空間。孩子通過獎狀感知父母的驕傲,父母通過獎狀觸摸孩子的成長。這種情感互動構建了健康的關系生態(tài),為兒童提供了安全的情感基地。馬斯洛在需求層次理論中強調,歸屬與尊重的需求是自我實現(xiàn)的前提,而獎狀恰成為滿足這些需求的有效媒介。
值得注意的是,獎狀還承載著教育敘事的深層功能。它通過具象化的方式告訴孩子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什么行為是受到肯定的,從而潛移默化地傳遞文化價值觀。陶行知先生曾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而獎狀則代表著教鞭、冷眼、譏笑的反面——它是一種溫暖的肯定,一種發(fā)現(xiàn)美好的教育智慧。
二、五育并舉,獎狀助力:全面發(fā)展的多元路徑
“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要求打破唯分數(shù)論的窠臼,而多元化獎狀體系正為此提供了實踐路徑。蔡元培先生早倡“五育并舉”時說:“教育者,養(yǎng)成人格之事業(yè)也。”獎狀作為評價工具,能夠超越智育獨尊的傳統(tǒng),讓德育、體育、美育、勞育都獲得應有的關注度。
在德育領域,“誠實守信獎”“助人為樂獎”“文明小乘客”等傳遞出品格重于分數(shù)的價值導向;智育方面,除學科獎外,“最佳提問獎”“創(chuàng)新思維獎”“AI小達人”等鼓勵多元智能發(fā)展;體育獎項既獎勵競技優(yōu)勝,也表彰“體育精神獎”“金牌領操員”“最帥投籃王”獲得者;美育獎狀關注藝術特長與審美素養(yǎng),評選“小小舞蹈家”“小小歌唱家”“小小演奏家”;勞育獎項則將日常值日、社區(qū)服務納入評價范圍,評比“收納小能手”“家務小幫手”“小廚師”等。我校自設立“校園衛(wèi)生守護者”獎章后,改善了學生的衛(wèi)生習慣,亂扔果皮紙屑的現(xiàn)象明顯減少。
這種多元評價體系的有效性得到了教育研究的支持。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揭示:人類智能存在多種形式,每種智能都值得被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獎狀的多元化設計正是這一理論的具體實踐——它讓語言智能不突出但空間智能優(yōu)異的孩子也能獲得認可,使運動智能見長而數(shù)理智能平平的學生找到自信。正如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多元獎狀系統(tǒng)為不同特質的孩子提供了差異化的成長路徑。
三、獎狀滿墻,最美裝飾:環(huán)境育人的隱性課程
走進很多家庭,常見獎狀貼滿墻壁的景象。這些排列整齊的紙片構成了獨特的教育生態(tài),體現(xiàn)著環(huán)境育人的深層智慧。杜威曾說:“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而家庭中的獎狀墻正是連接學校與家庭、教育與社會的重要界面。
從環(huán)境心理學角度看,獎狀墻創(chuàng)造了積極的心理暗示場域。它時刻向孩子傳遞“我能行”的正面信息,這種暗示對兒童自我概念的形成至關重要。研究顯示,環(huán)境中積極符號的持續(xù)呈現(xiàn)能夠顯著增強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每張獎狀都是一個成功故事的物質載體,共同構成了孩子的“成就圖譜”。
獎狀墻還是家庭儀式的重要部分。每次張貼獎狀都是一次微型的慶祝儀式,這種儀式感強化了成就的重要性和家庭的凝聚力。蘇霍姆林斯基特別強調:“沒有儀式,教育就成了枯燥的訓練。”獎狀墻正是將教育成果儀式化的重要方式。
更重要的是,獎狀墻構建了家庭教育的敘事空間。每張獎狀都是一個話題起點,父母可以通過“還記得你是怎么得到這張獎狀的嗎”等問題,引導孩子回顧努力過程,強化成長記憶。這種敘事過程本身就是價值傳遞的有效途徑,印證了布魯納的觀點:“人類通過敘事來理解和建構世界。”
四、精準評價,防止泛濫:教育智慧的平衡藝術
獎狀雖好,過猶不及。當今教育實踐中確實存在獎狀泛濫的現(xiàn)象——人人有獎的“普惠式”評價反而削弱了獎狀的價值。孔子曰“過猶不及”,獎狀評價尤其需要把握這一中庸之道。
精準評價首先要求獎項設置具有明確標準和含金量。每個獎項都應對應具體的行為表現(xiàn)或成就水平,而非泛泛的表揚。每個獎項都應有清晰的評價維度,等次獎需客觀公正,讓人信服;“進步獎”需定義進步的具體指標。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提醒我們,兒童道德判斷能力的發(fā)展需要明確的規(guī)則和標準作為基礎。
頒獎儀式感也至關重要。隆重的頒獎典禮能夠強化獎狀的價值,讓獲得獎狀成為真正特別的體驗。我們將頒獎典禮安排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上,校長們親自為每個孩子頒獎,這種莊嚴感讓獎狀獲得了超越紙面的價值。
最重要的是,獎狀應當與具體反饋相結合。頒發(fā)獎狀時,教師應當明確指出獲獎原因:“你這個學期堅持每天課外閱讀,所以獲得‘閱讀之星’獎。”這種具體反饋讓孩子清楚知道什么行為值得重復。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啟示我們:評價應當既關注現(xiàn)有水平,也指示發(fā)展方向。
教育者還需警惕獎狀分配中的無意識偏見。研究表明,教師往往更關注外向、學業(yè)優(yōu)秀的學生,而忽略安靜、平凡的孩子。一個有意識的教育者應該努力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的閃光點,讓獎狀分布更加公平。同時避免造成過度競爭,教育不是制造優(yōu)勝者和失敗者的過程,而是幫助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合唱藝術與學校管理:譜寫和諧校園的交響
同時避免造成過度競爭,教育不是制造優(yōu)勝者和失敗者的過程,而是幫助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男女之間是否存在著純正的朋友關系,一直以來都是人們茶余飯后談論的話題。跟王女士大學同學,開學沒多久就認識并相熟了,大...
有些感情是無須言語的,有些故事是須有原型的。在一個培訓班上,認識了一位兄長,我給他取了個綽號“高富帥”。率真,是“真...
“讀書分享活動營造了師生之間熱愛閱讀的氛圍,通過閱讀,同學們能激發(fā)出更多的智慧火花,獲得更多的寫作靈感。該校相關負責...
作為一所普通的民辦高中,我校錄取的學生中考成績普遍不高,大部分都在400以下,但我校以“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當堂達標”的...
9月30日下午,咸寧高新實驗外國語學校邀請專業(yè)心理咨詢師葛冰潔為七年級全體師生舉行了一場“為青春插上隱形的翅膀”的心理健...
嚴格規(guī)定:每位參加集會的同學進入會場時,由專人在門口負責測量體溫,參會同學在簽到本上簽字,由籌委員的同學分發(fā)參加會議的...
問卷收上來,教授一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第一題有10%的同學選A, 10%的同學選B, 80%的同學選C。愿你,老有所依,老有所樂,安度余...
每天早上天沒亮就起床,她第一個到教室陪著學生們早讀。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劉珊珊。
23年的迎來送往中,她默默堅守平凡崗位,用行動和愛心詮釋一個普通老師的敬業(yè)與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