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利華 通訊員 方楊 嚴松
“這時,敵人的機槍響了,他一把推開身旁的通信員,自己卻倒在了血泊之中。”
6月12日,紅安縣龍泉小學祠堂口校區,一場別開生面的少先隊主題隊課正在進行,大隊輔導員高源講述抗戰英烈吳隆煮的故事,呼吁少先隊員要記住革命先輩的大無畏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芒。
吳隆煮是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之一,1914年出生于紅安縣高橋鎮曹門村,是《亮劍》中一營長張大彪的原型。從黃麻起義到萬里長征再到浴血太行,吳隆煮烈士一路征戰立下戰功無數。
右一為吳隆煮烈士。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后,吳隆煮任129師386旅772團1營教導員,772團副團長是王近山,《亮劍》中李云龍的原型。
在1938年的彭城保衛戰中,吳隆煮率1營四五百人阻擊日寇,他率先拼殺、身負重傷,昏迷了3天,竟奇跡般地蘇醒過來。“我怎么能這么早就死去呢?我還要和戰友們一起去戰斗,趕走日本鬼子!”他說。
從1937年底到1938年4月,部隊轉戰到晉東南地區,吳隆煮帶領一營參加了長生口誘伏戰、神頭嶺伏擊戰、響堂鋪伏擊戰、長樂村追殲戰等著名戰斗。
1940年8月20日,百團大戰爆發,吳隆煮擔任386旅17團副團長,他和決死一縱隊擔負起鐵路破襲任務。21日,日寇板津大隊向龍珠寺發起猛烈進攻,吳隆煮大喊一聲“上刺刀”,帶頭沖了上去,在與日軍激戰中為掩護通信員中彈犧牲,年僅26歲。
多年以后,遠在家鄉的親人才得知吳隆煮已經犧牲的消息。由于歷史原因,他在山西太行抗日戰場犧牲后安葬地不詳。
吳隆煮烈士魂歸故里紅安。
讓烈士魂有所歸,吳隆煮烈士侄兒吳茂新、孫子吳永康、侄曾外甥王春華等親屬三代尋親,歷經20余年,多次尋訪。在湖北、山西兩地的共同努力下,經多番求證,終于找到吳隆煮烈士安葬地在山西省沁源縣。2024年9月24日,在鄂豫皖蘇區中心烈士陵園舉行吳隆煮烈士英靈安放儀式,時隔84年回歸故里實現團圓。
地處紅安縣七里坪鎮的鄂豫皖蘇區中心烈士陵園,立有1481座紅安籍烈士墓,其中抗日烈士156位,是黃岡市開展黨性教育的重要場所之一,2015年10月建成至今,已有20余萬人次前來緬懷革命先烈、接受紅色洗禮。
“吳隆煮烈士的故事,是大別山精神在抗戰時期的最生動的體現,激勵大家在崗位上勇擔使命、不勝不休。”鄂豫皖蘇區中心烈士陵園接待中心主任王敏說,為慶祝抗戰勝利80周年,紅安縣將推出“山河永志”圖片展,再現湖北將士浴血奮戰的場景。
今年58歲的吳永康,是陽新縣職業教育中心一名臨床醫學專業教師,從教30年,他在課堂上一次次講述爺爺吳隆煮烈士的故事,激勵學生用生命踐行初心和使命,扎根基層用仁心、仁術造福人民。“如今,陽新縣有七成鄉鎮衛生院院長,是我的學生。”他自豪地說。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丨王少奇:搞革命就不能怕死
下一篇: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 抗戰英雄張自忠:力戰殉國無愧民族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太行山壁立萬仞,呂梁山溝壑縱橫,南北綿延400多公里的太行呂梁,猶如兩條巨龍縱臥在...
“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誓把河山重安排……”20世紀60年代,河南省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縣委領導下,歷時...
《魯迅像傳》(修訂版)黃喬生著內容簡介:魯迅一生留下照片一百多幀,記錄他的人生軌跡和人際交往,展現個人風貌。
服務區跨境電商相關負責人說,太行山高速開通后,車流量很大,他們在高速路上通過差異化營銷,滿足各類消費者的需求,讓司乘...
巍巍太行,莽莽呂梁。這里,曾是八路軍第一個敵后根據地誕生地,八路軍總部等重要機構長期駐扎在此。在左權縣找尋紅色記憶“此...
廖雙河(通山)泱泱寰邦,赫赫吾黨.謀人民之福祉,鑄共和之無疆。遙想赤縣,長夜未央,內憂外侮,國傾人徨。深圳崛起小漁村,浦...
”央視網《聯播+》特梳理總書記與人民在一起的溫暖瞬間、“為人民幸福而奮斗”的箴言與心聲,邀您一起感悟人民領袖的人民情懷。
并將著力構建多個特色小鎮和特色產業的全域發展格局,創建“特色文化旅游休閑示范區”。
在救治一線以生命守護生命的白衣戰士,堅守崗位連續奮戰的普通民警,以真心真情解決群眾生活困難的社區工作者……首批評定的1...
4月4日,清明節。我市舉行哀悼活動,深切悼念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市委書記孟祥偉和市委副書記、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