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謙(市直)
煙花三月,春光明媚。歌友們相約去崇陽白霓鎮古堰灣采風。蝸居城里的人們,渴望縱情山水,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大家一路歌聲,一路歡笑,我心里卻在嘀咕:這個偏僻陌生的小地方能讓人欣賞到真正的美景么?
事實打消了我的顧慮。古堰很美,很古,很奇,很新。
穿過一片果園和竹林,從山坡下到河邊。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條寬約百米的瀑布。瀑布像一排白色的琴鍵,又像跳躍的音符,落差雖只有幾米,聲音卻傳出很遠。河邊長滿青草,桃樹和李樹都開了花,地里的油菜盛花期剛過,開始結籽了,但還有不少淡淡的黃花掛在枝干上,像女人戴在發間的花;青山、樹林、村舍都退得遠遠的,成為古堰的背景。站立岸邊,呼吸著帶有花香和水霧的空氣,聆聽著流水歡歌的天賴之聲,人一下就沉浸在自然的懷抱里了。
說它是古堰,一點不假。古堰本名石枧堰,因石圳如枧得名。古堰所在的河叫高堤河,源于幕阜山脈,是雋水的支流。古堰最早修建情況已無史料可考,據《崇陽縣志》記載:后唐二年,即公元931年整修,初以巨木堰水,溉田萬畝。經歷代整修加固,才得以保存至今。河水滔滔流日月,古堰巍巍越千年。那一排排壘在水中的條石,若隱若現,像一摞書本,書寫著悠悠歷史,記述著無限滄桑。長期以來,石枧堰屢建屢潰,屢潰屢建,每當高堤河上游山洪暴發,石枧堰就要垮塌一次。這一方面反映古時材料和工藝落后,難以一勞永逸;另一方面,在農耕社會,能灌溉萬畝良田的石枧堰,在當地是一個舉足輕重的水利工程。直至現在,堰頭仍立有石碑,字跡已模糊不清,成了一座無字功德碑。
古堰之奇,表現有三。一是河小堰大,令人驚嘆。高堤河一路走來,河床寬度不過一二十米,行進到這里卻一字排開,形成橫流之勢,寬達150余米。堰上碧波蕩漾,恬靜優雅,堰下云霧翻滾,蔚為壯觀。二是方圓數里,石板一塊。堰建石板上,水順石板流。沒有誰測量過這塊石板有多大面積,附近的稻田村舍,薄薄一層土壤之下,全是石板底。從河床上看,任流水怎么翻騰跌宕,終究是在石板上“打滾”,晶瑩剔透,全無渾濁泥沙。三是流水不言,水滴石穿。經過幾千年流水沖刷,河床的石板早已斑斑駁駁,溝壑縱橫。低處如深淵,水流湍急,高處如島礁,千姿百態,恰是一幅滄海桑田的立體畫。這水,有時平如鏡,靜如玉,把青山攬入懷抱;有時利如刀,快如風,把石板切割得支離破碎。大自然就是這么造化神奇!
進入新時代,古堰真正渙發了青春。包干到戶后,群眾更加愛堰護堰,國家也撥專款維修這一古老水利工程。新工藝新材料的運用,使古堰徹底走出了“屢建屢潰”的陰影。崇陽縣農業局高級農藝師劉泉源是當地人,退休后不愿留在城里享清福,回到家鄉開始了二次創業。他帶領兒女們把附近荒山承包下來建起了觀光果園,辦起了生態養殖場,在河邊建起了小別墅和家庭農場,開發了古堰灣鄉村休閑旅游,越來越多的城里人慕名而來。
短短一天時間,朋友們有的到山坡上撿拾雞蛋,有的到果園賞花,有的到竹園挖筍。大家載歌載舞,攝影留念,被古堰風光深深陶醉。是啊,好政策帶來新思維,新思維創造新財富,古堰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謠譜寫了時代新曲,以更加悠揚的旋律歌唱勞動,歌唱生活。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