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色彩斑斕的春天,總是有一些美好的記憶讓人神往。前些天,好友芳向我提起,禾雀花開,一起去南川蕩蕩油麻藤(禾雀花藤)秋千。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南川湖塘園的禾雀花,從2020年開始,我連續多年前去觀賞。禾雀花的藤蔓攀成了記憶的年表,我們踩著青苔辨認其走向,卻不知那些盤虬的老枝,早已將我和姑父一家及花開盛景繡成了一幅《綠野仙蹤》。懸垂的紫鈴鐺搖響時,禾雀花便是血緣的紐帶,將我們的親情緊密相連。
芳是我多年的同學兼閨蜜,有什么別樣的風景我們及時分享,跋涉前往。我倆曾經幾次來看禾雀花,對這片“寂寞的繁華、無聲的紫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上周末,約上英,我們三人再次踏入湖塘園的深山老林中,看山風如何掀起花殿的幕簾?禾雀花慢吐紫色煙霞,如何在光影中裝點絢麗的春天?
觀賞禾雀花,離不開姑父這位古稀老人的熱心幫助,他是我們的向導。每次給我們帶路,他拿上一把柴刀,進入荊棘叢生的樹林時,總是走在前面,揮舞柴刀,左劈右砍,迅速清理一條小路,讓我們輕松通行。在灌木叢中穿行了半個多小時,眼前即是無比驚艷的禾雀花群。
時隔兩年重訪這片山林幽谷,禾雀花依然垂藤懸瀑般恣意綻放。那些紫色的花串從容不迫地垂墜著,像一群身著紫袍的青年隱者,絲絨的花萼是靈動的眉眼,懸垂的花穗是飄逸的衣袂。任憑山外人聲鼎沸、世間潮汐漲落,它們始終遵循著花草最樸素的信條——春至則開,雨落則長。狂風掠過,萬千蝶形花苞化作振翅的紫燕;驟雨襲來,整片花廊騰起紫色的云煙。陽光下,它們縱情盛放,這是生命的本能,不必計較看客的來去,開到極致就是坦蕩的情懷。這種縱情與極致是我喜歡的態度,人生不需要太多的粉飾與遮掩,只需一份自信、本分與安心。
這次與禾雀花見面,原本奔著其藤形成的天然秋千去。這個秋千不一般,它是一根拳頭粗的老藤纏繞在兩樹間,如長繩般下垂,藤上開滿禾雀花,形成一個花環秋千。由于山上小路長期無人行走,灌木野蠻生長,荊棘四處叢生,我們有些茫然,雖順著記憶找到了疑似秋千旁的山洞,卻找不到下去的路,無法確定秋千的位置。
猶豫不決時,姑父繼續開山劈路,一下就柳暗花明,發現了另一處絕美的禾雀花群。這處面積更大、數量更多、花開更盛,我們每人找一個合適且安全的位置,或倚藤蔓,與禾雀花親密接觸。每朵花似展翅的小雀,花瓣分為五瓣,其中兩瓣合攏如翅,一瓣翹起如尾,數十朵聚集成串,遠望如群雀棲息,靈動可愛,怪不得禾雀花被譽為“自然界的精靈”。
棲在時光褶皺里的禾雀花,是春日寫給藤蔓的情詩——以羽翎為字,暗香為韻,在斑駁光影中低吟淺唱。羽狀花瓣在綠蔭深處綴起串串風鈴,每朵都是欲說還休的絮語,又似串串紫色的葡萄,風起時連呼吸都染上蜜樣的清甜。這一群仙雀呀,似乎在細數星辰墜落的聲響,仿佛下一秒便要展翅沒入蒼翠山林。有的末端花苞尚未舒展,蜷曲的姿態宛如群雀合攏的喙,有的盛放花朵展開流蘇狀的下瓣,讓整串花序呈現出飛鳥從斂翅到騰空的動態身影。
站在花叢中,靜靜地觀賞了片刻,我們終于無法抑制地興奮起來,紛紛與“雀”合影,拍攝了近百張照片,一張也舍不得刪除。拍攝這種似鳥似花的合影,其中的樂趣,自是不可言喻。
我們如清泉般的三陣笑聲似碎玉濺落琉璃,漣漪里浮動的笑渦,不知是飄零的花瓣,還是我們遺留在此處的快樂時光。此時,言語不多的姑父,看著我們三人與花嬉鬧,不禁也展露了笑容。
山林里盤結的老樹根,早將這份牽掛扎在巖縫。每年春節期間,跋涉數十里的鞋印在青石臺階上蜿蜒延伸。姑父家的柴火灶煨著陳年故事,炊煙里飄著臘肉熏香,檐角冰棱墜地時,才驚覺我們已醉倒在米酒壇中。原來親緣就是一株油麻藤,需用腳步丈量年輪,用炊煙續寫根系,被歲月磨亮的門檻,早已將親情的聚散離合盤出了包漿。
繁花之處,情愫暗生,讓所有情誼成為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在歲月的長河中璀璨生輝,如同繁星點點,照亮了我們美麗的天空。
編輯:但堂丹
胡文霞(通山)清明將至,煙雨迷離,濕了梨花,落了杏花,黯淡了我的心,不為他人,只為我那善良淳樸、不幸離世的姑姑。聽父親...
■王艷(溫泉)說起禾雀花,我想起了不是故鄉勝似故鄉的小山村——湖塘園,它位于咸安區桂花鎮南川村。
■袁麗明(通山)這是我第一次種黃豆。這可愛的小家伙,不晚,不晚,來得正當時。
■路石(嘉魚)昨天,母親進城來了。再遇見大表姐時,問及表姑媽,她說表姑媽已回村子了。母親說,你表姑媽雖然年近八十,卻一...
○袁麗明記憶中的母親身材高大魁梧,平時極少生病。
表哥饒有興致地告訴我說:不久的將來,美麗的白羊山將成為一個爬山健體、休閑養心、登高望遠的好去處!
你若有心,千帆過盡,年味仍在原地守望,千百年來,春節的祥瑞快樂彌漫升騰,未曾改變。
■彭文瑾窗外,草木、山川和花朵一起醒來幾聲鳥鳴喚醒了沉睡的大地晨光照亮了寂靜的山林深吸氣,四周有清風在林間吹過薄靄漸...
5月28日清晨,雨過天晴,崇陽縣金塘鎮畈上村,云霧繚繞于山林村莊之間,如詩如畫,美不勝收。?(張大樂、沈小龍)
一般的柱子都是石柱與木柱對接,這是典型的“一柱雙料”,也叫“木石情緣”。——選自《路自通山》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