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榮
端午是我國的隆重節日,承載了人們深厚的情感。文人們更是作文、繪畫,來抒發心中的喜愛之情。
沈從文在《端午日》中描繪了湘西人民慶端午濃厚的民族風情。“大約11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賽場,只見“船身繪著朱紅顏色長線”“每只船可坐12個到18個槳手,一個帶頭的,一個鼓手,一個鑼手。”選手們頭飾紅巾,以鼓為號、通力協作:“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只的進退。”賽事激烈時,更是“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賽船后,還有將長頸大雄鴨頸脖上系上紅布條子,放入河中供軍民們下水追趕的樂事。人們競龍舟、賽搶鴨,鑼鼓聲、呼喊聲、鞭炮聲競相為節日的熱鬧上妝添彩。
遲子建筆下的端午風趣可愛,充滿夏日風情。她說,她父親講人們包粽子投水里是為了喂魚,魚吃了粽子就不吃屈原了,而她卻“一根筋”地想“你們憑什么認為魚吃了粽子后就不會去吃人肉?我們一頓不是至少也得吃兩道菜嗎?”她的“一根筋”體現了她的風趣可愛,“我那時對屈原的詩一無所知,但我想他一定是個了不起的詩人,因為世上的詩人很多,只有他才會給我們帶來節日。”讀著,讓人忍俊不禁。和家人包粽子時,她說:“粽子一般都包成菱形,若是用五彩線捆粽葉的話,粽子看上去就像花荷包了”,用“花荷包”來形容披著五彩衣的粽子真是妙不可言,仿若荷花正與蘆葦、糯米相約,要將她們的清香,不容商量地送給我。
在豐子愷的筆下,端午節既隆重,又充滿了童趣與人間風味。在《端陽憶舊》中他談到:“我的大姐一月前制‘老虎頭’,預備這一天給自家及親戚家的兒童佩帶。”所謂老虎頭,就是把雄黃放于酒里調勻,再由大人用手指或毛筆蘸著雄黃酒的沉淀物,在小孩的額頭畫“王”字。彼時,孩子們定是心中雀躍、爭先恐后地期待著“老虎頭”,完事再一蹦三跳地出門顯擺吧!節日的歡樂圖景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端午時,豐子愷的母親還會將蒼術、白芷放火爐中,制成“打蚊煙”來熏房間,于是便有畫作《打蚊煙》。構圖時,他覺得若門上什么都沒有未免單調,于是在門上繪了一個“王”字。我暗自贊道:心思甚是精巧、風趣可愛。
齊白石的端午畫作體現了樸實、溫馨的節日日常。《鹽蛋》中幾只切開的咸蛋透著一股蛋黃的油香,讓我不禁想起文學家汪曾祺寫的高郵咸鴨蛋;《端午美味圖》中繪制了雄黃酒、粽子、荔枝、櫻桃,簡約的筆法,酒溫果鮮之感頓顯,節日也越發溫馨;《五日吉祥》圖中豐茂的艾草、如劍的菖蒲在美酒的映襯下愈發妖嬈,陣陣清香溢出美圖。
文人們用獨特的觀察力、精巧的心思為我們描繪了端午的美圖、美景,愉悅著一代代人的身心,讓我們深感端午真是一個美妙的佳節。
編輯:但堂丹
6月10日,咸安區婦聯分別在賀勝橋鎮賀勝村和官埠橋鎮泉湖村開展主題為“不再孤單·愛在咸安”的包粽子、送溫暖活動。
粽子包完后,該社區志愿者們一起提著粽子,含著濃濃情意送到社區困難老人家里,讓老人們感受到節日氣氛,感受到黨和政府對他...
咸寧網訊全媒體記者鄒輝報道:多彩夏日,粽葉飄香。短短的2個小時,幾百個棱角分明、碧綠鮮香的粽子就包好了,志愿者們將包好...
咸寧網訊記者朱亞平報道:5月27日,咸寧市第二實驗小學開展了一堂勞動觀摩課:40多名家長走進校園,手把手教小學生們包粽子,...
活動結束后,志愿者將精心準備的粽子送給村里的高齡困難老人和特殊家庭,讓這些特殊群體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溫暖。
端午節臨近,各地賽龍舟,包粽子,迎接端午節的到來。
在端午佳節即將到來之際,該鎮舉辦“有‘艾’有鄰‘粽’樂樂”端午節活動,干群歡聚一堂,分享端午節的故事,交流鄰里之間的...
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體驗傳統節日習俗。以后中百倉儲將會舉辦更多這樣的活動,為弘揚傳統文化貢獻一份力量。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阮澤華、通訊員吳劍6月7日正值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由市委文明辦、市民政局、市文聯、市社科聯聯合組...
后來母親不知從哪得來個方子,將挖來的黃泥巴搗碎加入食鹽和水、五香粉、少許白酒用木棒攪拌,使其成為漿糊狀,再將洗凈晾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