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炙烤著崇陽縣沙坪鎮的田野,鄉間小路蒸騰著熱浪。沙坪鎮中心小學教師吳輝跨上半舊的摩托車,車把上掛著的帆布包里,裝著備課筆記與家訪日志。26年里,37本日志寫滿暖心故事;“三級教研”“精準滴灌”的方法,她見證著學生拔節生長。
育人育心:在每處褶皺播撒陽光
“教育是于心靈褶皺處播種。”吳輝育人筆記扉頁的字跡已泛白。在她看來,育人的關鍵是找到照進心靈的光。
學生小琪家的灶臺挨著書桌,油煙味里的書桌,讓吳輝讀懂了女孩眉間的輕愁。
“雙線暖心工程”隨即啟動。線上,吳輝每周與小琪在外地務工的父親視頻,舉著小琪娟秀的作業說:“您一句鼓勵,抵過我十次表揚”;線下,她成了“校園媽媽”,課間用糖果獎勵小琪的勇敢發言,放學后留出專屬輔導時間。父親節那天,小琪遞出的賀卡上,“爸爸,我考了全班第三”——那是孩子第一次主動向父親報喜。
學生小銘的轉變,藏在一把傘的故事里。這個成績中上的男孩突然頻繁“生病”,吳輝冒雨家訪,在孩子日記里讀到:“每天看著同學媽媽送傘,我的傘總是爺爺的舊傘……”原來,父母離異后,他渴望隨母親生活卻遭祖輩反對。
細雨蒙蒙的傍晚,吳輝騎著摩托車再次登門。方桌旁,祖孫三代圍坐,她輕聲念出小銘的日記,祖母的眼淚落了下來。即將轉學的日子里,吳輝在課堂上多給小銘展示機會,課間拉著他一起打籃球。轉學前,小銘將一張全優成績單塞進吳輝手中:“老師,我學會給自己打傘了。”
二十六載,吳輝心得漸明:教育是“精準滴灌”,課堂改革盯節奏,教學研究圍問題,育人要往心靈褶皺處播光——播在鄉村實際里,播進孩子需求中。
教學研究:使每次教學都有收獲
“小皓又在課堂上怪叫了,真是拿他沒辦法!”“孩子像艘聰明的無舵船,不是故意搗亂,是基礎弱找不到方向。”在年級教研會上,年輕教師柳碧娥正為班里那個坐不住的身影發愁,吳輝的話一語中的。
作為學校教研骨干,吳輝構建的“三級教研”網絡正發揮實效:學科組內,他們緊盯學生課堂表現研磨“學情”;教研站里,她與年輕教師圍著“如何讓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專注”打磨方法;全鎮資源聯動時,吳輝找來兒童心理學資料,為“學習叛逆期”開出藥方。
最終,吳輝提出“退階重構”策略:把作業難度降三級,從“會寫一個字”開始建立信心,三次輕叩桌面是提醒,五次眼神肯定是獎勵;柳碧娥設計“限時闖關”游戲,用五分鐘計算小挑戰訓練專注力;班級“友誼小船”活動中,同學們拉著小皓組隊做題。三個月里,四次專項輔導、八次課間談心、每周兩次電話溝通,吳輝的家訪日志寫滿了跟蹤記錄。
在吳輝和年輕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期末考場上,當小皓工整寫下所有解題步驟時,柳碧娥感慨道:“協同教研就像拼圖,我們各執一塊,終見完整圖畫。”
如今的小皓,不僅成績躍升,更成了班級活動策劃小能手。吳輝說:“教學研究不是寫論文,而是用對方法幫孩子走出困境。”
課堂改革:讓每顆星星閃閃發亮
作業本上,評語“字真穩當!”旁畫著笑臉,難題邊寫著“試試畫圖?”的溫柔提示。“作業本是對話的橋。”吳輝常說,改革起點是讓每個孩子被看見。
學生小洋曾是沉默的“種子”,作業本空白,課堂總趴著。三次家訪后吳輝得知:父母務工,與奶奶相依的他,用“不在乎”藏起孤獨。
再登門,吳輝握著老人的手報喜:“小洋擦窗臺、端熱水,多懂事!”老人眼睛亮了。次日,班級評比欄多了顆“善行星”。吳輝輕撫小洋:“把細心用在學習上多好!”
那天起,小洋成了早到整理書桌的人,字跡漸漸工整,數學課上,手像新苗般怯怯舉起。期末,數學從32分升至78分。更重要的是,縮在角落的“小刺頭”,背挺得筆直,眼里有了光。
“改革不是改形式,是改眼光。”吳輝的“情境喚醒法”,以每個孩子的閃光點為起點。她的課堂沒有“差生”,只有“暫未發光的星”。
如今,家訪日志仍在增厚。被她溫暖過的孩子,有的成了教師,有的成了建設者,像沙坪春苗,帶著她的教育溫度,舒展生長。
咸寧日報記者 朱亞平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點亮心燈 栽培桃李 —— 記赤壁市第一初級中學教師孫敏銳
下一篇:
教學無悔躬耕者 ——記崇陽縣大集附小教師廖金義
位于昭覺縣城城郊的集中安置點南坪社區,這里安置了來自周邊深度貧困地區28個鄉鎮的近5000名彝族群眾(8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
咸安區圖書館館長廖磊介紹,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有責任、有義務為每一位讀者提供平等優質的服務,將為特殊兒...
陳曉明(市直)我家的書房有一個寬大的落地玻璃窗,我的書桌正對著窗戶,窗戶就是我的眼晴。輕霧早已散盡,十六潭公園的湖水...
即將走向天命之年的我常常想, 50年是人生中很長的一段時間,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我家書房從無到有,從一個紙箱...
2月10日下午,筆架山街的一棟老房子里,一位老人正伏案閱讀。
咸寧網訊(通訊員陳強甘茗)良好的作業習慣不但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鞏固知識,而且能夠促進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養成,讓學生受用...
有人說:教育就是種花,把花種在地上,得一季芬芳。
這些“不實用”的作業,恰是教育最動人的注腳——當我們愿意放下“立竿見影”的焦慮,關注學生的生命歷程,傾聽那些幼稚的、...
●張勇秋雨打濕九月的心緒沉甸甸的日子被校園的鈴聲喚醒瑯瑯的書聲成為節日里最欣慰的韻腳和鳥鳴太多太多的詩和歌點燃更多的...
在上個學期的畢業統考中,廖春華任教的六年級語文總分榮膺全市鄉鎮小學第一名。原來廖春華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注重字形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