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富有中學 陳文訪
一篇好的文章,總得包含某種哲理,蘊藏一種深意,才耐咀嚼,可供玩味。這里的哲理是指藝術上的哲理,它往往是熱忱熾烈的對整個人生的擁抱,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即“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哲理注入濃郁感情,濃郁感情以哲理形式抒發(fā)出來,這就是藝術哲理與濃郁詩情高度和諧的統(tǒng)一。
美國著名文藝理論家蘇珊·朗格在他的美學著作《藝術問題》中指出:“藝術家表現(xiàn)的決不是他自己的真實情感,而是他認識到的人類情感。”這種人類的情感則是哲理的情感。在《水泉之歌》一詩中,作者抒發(fā)的就是這種人類的哲理化情感。他并不是從清脆響聲入筆,開拓題意。而是另辟蹊徑,從“泉眼無聲”上尋找噴射哲理感情之口。文章歌贊水泉“緘默”的品質,無私的精神,它無時無刻不以自己“甘甜的奶汁”、“沸騰的血液”、“給旅人捧一汪碧水悠悠的綠潭”、“給鳥兒披一身搏擊風云的翎箭”、“給草木拓一片蔥蘢如織的春園”、“給種籽一個流金溢彩的秋天”。它“默默地擁抱著蕓蕓生命的時間和空間,默默地哺育著莽莽塵世的繁榮和久遠,默默地不惜自己微塵一樣的氣息,默默地不懼自己粉末一樣的葬殮”。作者以詩化的語言將水泉人格化,熱情地贊頌“緘默”的精神品質,“緘默”的貢獻。水泉以自己生命的“奶汁”和“血液”,給人以理想、力量、智慧、歡樂,而在做著這一切的時候,既不居功自傲,也不撈取名利。“潤物細無聲,無止無休時。”因而作者熾烈歌贊的這種感情,是偉大的人類感情,是哲理化的感情,或者說是情感化的哲理。
我曾經問學生,所學課文中有哪些物象與水泉一樣具有“緘默”的品質,無私的精神呢?文章又怎樣將藝術哲理渾融于具體的感情形態(tài)中呢?學生回答《荔枝蜜》一文中的蜜蜂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這確是課文末尾最精彩的片斷之一,因它揭示了生活的某種本質,暗示了人生的某種真諦。從這里可以感受到學生們懂得:哲理化的感情常常只是變成一聲動情的嘆息,變成一種眼神炯炯的凝思,變成一種淡然漠然而又宏大無比的情緒體驗。
(《咸寧日報》2004年7月1日第三版)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讓作文課成為學生的樂園
下一篇:
我家的讀書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