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則報道:在石門峰陵園名人文化廣場上,武漢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策劃了一場特別的“生死體驗”,讓該校學生曾佳和12名市民“裝死”開追悼會。策劃者說,生前葬禮是讓活人感悟生命。
曾佳說:“躺在棺木上很奇怪,腦海一片空白,什么都沒有想。”當睜開眼睛時,感覺世界變了,一瞬間差點流淚,感覺“以前的煩惱和挫折都不重要,活著真的很美好,人要充實地過好每一天。”參加活動的一位市民也有此感悟:“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以后不會再為一些小問題糾結,要樂觀對待生活。”看來,接受死亡并不是對死亡的妥協(xié)與逃避,而是以一種更加超然、豁達的態(tài)度看待生命。
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是種子就要生長,是花朵就要開放,是人就會有生有死。對于生,我們別無選擇;對于死,我們有權選擇怎么去面對,怎么去珍愛生命,就像平時開支金錢一樣開支好生命的每一天。
當然,在遭遇煩惱、失意、挫折和苦難的時候,任何人都會有脆弱的一面,都會暴露人性的弱點。但一味地埋怨、恐懼、退縮和怨天尤人,都是徒勞的,因為生活并不是永遠“風正一帆懸”。有人說,生活中只有5%的比較精彩,90%歸于平淡,還有5%讓你感到難受。如何面對這5%的“難受”呢?恐怕就是一個人思想境界和人生觀的磨礪石。放大苦難的人,永遠感到痛苦;淡化苦難的人,終究會嘗到幸福。畢竟,西語有云:“欲上天堂,先下地獄。”
“裝死”感悟生命,其實也不是什么人生的“首創(chuàng)”。熱銷全球15年不衰的勵志經(jīng)典《賣掉法拉利的高僧》有一則關于印度王公的故事:每天清晨起床后,王公都要做一個古怪的儀式,為自己舉辦一次別開生面的葬禮。在整個儀式中,他總是吟誦:“我的人生很美滿,我要把握生活的每一天。”因為在他看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應該把每一天當做最后一天來過,好好地珍惜。不管是受到柏拉圖的“哲學家就是練習死亡”的影響,還是受到佛教的《八大人覺經(jīng)》的影響,這種面對生死的觀念,正如“裝死”感悟生命一樣,是一堂人生課,值得我等好好地拜讀。
記得肖伯納說:“人生有兩出悲劇,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志。”萬念俱灰,只會自己毀自己,不僅對不起自己,還對不起家人。如果躊躇滿志,積極地應對還無話可說,如果過度自足、不切實際的滿足,就會變成自負,不再是一種積極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同樣對人生不利。只有面對現(xiàn)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握現(xiàn)在,珍惜擁有,無論是痛苦地活著,還是感受活著的痛苦,都會無怨無悔。(玫昆侖(嘉魚))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