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宮松迎客,聲名蓋黃山”。九宮山對外開放后,九宮迎客松便直追黃山迎客松的身價,迎來送往,八面風光。更讓黃山松眼妒的是:九宮迎客松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無論達官貴人、騷人墨客、凡夫俗子均可隨心所欲地相擁留念,與之磨鬢擦耳。
九宮迎客松原只是一棵閱世300多年的古松。這在九宮山松樹家族中,極為常見。能成為今天這棵極具風姿和神韻的迎客松,實在應該感謝那些修筑公路的炮火。
1974年,通山縣調集民工修筑九宮山公路。怪松坡一帶葳蕤著一大片古老的松樹林。其時,迎客松并沒有名兒,是怪松坡上的一員,屹立測定的公路線內,屬于被砍伐的對象。但與同樣命運的其它松樹相比,它樹冠龐大,陰翳十畝,頗能遮風擋雨。這也就是它后來能幸免于難的主要原因。這一帶亂石叢生,石質堅硬,拓寬路面十分困難,每天鑿眼放炮,大小上百響。一般放小炮,點炮人躲在這棵松樹背后,箢篼往頭上一戴,便安然無恙。整個工期,民工們就用它作掩體,未發生過傷亡。所以,有一天,當一位民工為拓寬路面,將斧頭揮向它時,時任公路指揮長的夏文郁同志便忙趕來制止,樹雖保住了,靠近樹兜的地方卻被砍了一條深深的傷口,時隔多年后,夏文郁同志深有感慨地說:“其實,那時我壓根兒就不知道它能成為今天的迎客松,完全是為了繼續利用它作為掩體。”
就是這棵用寬闊的胸懷保護著民工安全的松樹,自己卻天天遭受炮轟石擊,樹枝都快炸光了,樹皮紛紛剝落,慘不忍睹。有位民工當時曾深重地戲謔道:“這多么象一個倒立著的雞腳爪啊!”這確實是當時對這棵樹最精妙而又真實的寫照。
后來證明,正是這炮與石的摧殘,使這棵樹完成了新的造型,成為今天這棵風姿綽約,優雅有致的迎客松,活躍在各大媒體的養眼處。樹冠炸斷了,便長出這偃斜的新冠,向游人頻頻額首,鞠躬行禮;內側的枝丫炸光了,才使這外側的樹枝日益突出,斜身垂地,長達數丈,向游人輕輕搖曳著熱情的手臂。——劫難給它帶來了幸運,如果只是四平八穩,一帆風順地生長,這棵樹絕對沒有如此珍貴和風光!這正是“禍兮福所依”、“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
所以,那些受過磨難和打擊的人們,也用不著消沉頹廢,也許劫難重新“造型”了你,恰恰是一次生命的升華。(王亞林)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