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湖北高考作文題很有意思,要求以“方圓”為話題寫一篇材料作文。看到題目后感觸頗深,忍不住下筆“方圓”一翻。
“方圓”實在是很奇妙,一個正方形和一個圓形的簡單構圖(平面或立體)卻能演繹出萬千意象,生出諸多的情思與哲理。
在我國,最早的“方圓”來源于“天圓地方”說。古時科學不發達,人們一直相信大地是方的,天空是圓的。“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古時普遍這樣認識?!渡胶=洝芬灿忻鞔_的神話記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币詾樘煊邪烁又危赜兴慕怯写罄K系掛。盡管科學早已證明了“日心說”,航海實踐也證明了不再是“天圓地方”,但關于方圓的典故仍約定俗成地大量存在于生活現實中,且增添了不少新的學問。
古代歷代還把方圓構圖應用到制造錢幣上,成了“孔方兄”。“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這是孟子《離婁上》的一句名言,后比喻我們沒有規則制度,就不能干好事情。其實,“規矩”和“方圓”的關系確實有得一論,有時需要分毫的較真與衡量。
“方”可以理解為規矩、依據、制度等?!皥A”,可以理解為變化、靈活、機動等。這兩者完美結合,動靜搭配,互為呼應,互為輝映,方能生出美妙的效應,衍生出和諧大美。
可是,在一些人的眼里,也把“方”理解為機械、古板、教條,把“圓”理解為靈活、變通、圓滑,一味把兩者排斥分離,脫離了它們各自應有的軌道,向兩端無限延伸,于是有了“違規”與“謬誤”。
一味死抱“方”,就可能陷入墨守成規教條主義,有認死理之嫌,當然也會吃大虧。像我黨紅軍早期照搬蘇聯經驗模式,最后被迫長征即是。遵義會議后,幸有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把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現實相結合,才創造性地找到了自己的路,取得了革命的偉大勝利。
一味重“圓”講變通,也是極其錯誤和危險的。像“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不顧國情和實際,過分強調人定勝天精神,全民大煉鋼鐵,糧食生產放衛星,浮夸風嚴重……結果反而違背了客觀規律,破壞了發展秩序,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教訓是慘痛的。
還有一些人,不相信制度,不按正常程序辦事,迷信熟人社會樂于走“捷徑”辦事,堅信潛規則,造成了大量違規違紀之事。許多人就是沒有把握好“方”、“圓”的尺度和底線,才失足跌倒,走到了反人民利益立場上去的,受到了黨紀國法的制裁,才知痛悔終生,譜寫了一曲人生悲歌。
由此看來,“方”實不是簡單的方,“圓”也不再是簡單的圓。它在不斷的衍生發展之中,也不斷有新的內容內涵和新的外延的高深意味。只有兩者恰到好處,才是“方圓”之道。
就時下而言,新的“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就是“方”,所有的道德標準和法制條例就是“方”,一切的科學的理論和科學發展觀就是“方”。而“圓”,應該理解為是運用是變式是機動是完美是和諧。兩者的關系是辯證唯物的關系,其間奧妙,需要每個人去認真品味和解讀。
“上善若水任方圓”有新說,方圓之間妙無窮。
(徐大發)(作者單位:通山縣大路鄉青山城中學)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