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熙熙攘攘的喧囂都市,穿行在電子眼密布的大街小巷,放眼四周水泥林立的高樓大廈,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加裝了防盜門窗如鴿子籠般的蝸居,孤寂之感依然揮之不去,鄉下瓦屋的依稀面貌總是不適時宜地浮現眼前,“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的鄉村畫卷躍然腦?!?
鄉下老屋修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坐落在一個依山傍水的灣子里,南北朝向,視野開闊,青磚灰瓦輔以木材構造,分為上下兩層,算得上低碳環保,加上木架人字屋頂,相當于現在三層樓房的高度,風吹雨打幾十年,看不出有半點的破敗跡象。
毗鄰老屋東西兩側200來米的地方各有一條山澗小溪,發源于屋背后的大山上,匯聚眾多山泉活水而成,四季流水潺潺,水質清澈見底,魚蝦漫游,惹得小時候的我經常下水摸魚捉蝦,翻石尋蟹,再不就是找拾一些奇形怪狀、色澤各異、光溜滑潤的小石頭當玩具,常常不是弄臟了衣褲就是找不到了鞋襪,搞成大花貓樣的回到家后,少不了招來母親生氣心痛的嗔怪與拍打,但我總是時過事忘,重蹈覆轍地尋找諸如此類難以抗拒的童趣誘惑。
瓦屋房檐墻角處的一張張蜘蛛網,也成了我們取材玩耍的“秘密武器”和一大樂趣,隨手折一根竹枝,輕輕套取下蜘蛛網,便可用它輕而易舉地捕捉粘住那些毫無設防的蝴蝶、蜻蜓之類的小精靈,然后把它們放飛于自己的臥室里,靜靜地觀看它們的曼妙舞姿,仔細觀察它們進食的可愛模樣,流露出的不只是對那些五彩斑斕小生命的驚訝好奇,還有對它們東飛西舞的自由向往,總感有一股說不出的無窮樂趣。
到了仲夏的夜晚,特別是月黑夜沉時,成群結隊的螢火蟲翩翩起舞,如蒼穹小星星般的閃閃爍爍,密密集集的亮光,映照著村莊、田野和莊稼的朦朦朧朧,聆聽著各種不知名的蛙鼓蟲鳴、夜鶯吟唱,顯出那么讓人心醉的幽美、自然與和諧。我們不知疲倦地嬉戲于門前的曬谷場上,奔跑在田間小路上,追逐著螢火蟲的閃亮方向,用扇子拍打、捉幾十只裝在透明透氣的玻璃瓶里,當作燈籠照亮著去田間拾螺螄、捉黃鱔、夾泥鰍,晚上睡覺時還舍不得放手那光亮四射的螢火蟲瓶,待第二天早上醒來,并不因母親悄悄地把它們放歸自然而糾結哭鬧,而是渴望著夜幕的降臨開始新的玩樂游戲。
因生長在鄉村山野,便帶給了我完全不同于城里孩子們難以得到的親近自然、融入自然、認識自然、嬉戲自然的童趣童憶;農村生活的貧困艱難,又賦予了我心馳山外、渴望走出鄉村的太多夢想與奮發動力。
如今,兄妹五人相繼離開農村進了城,有了各自的工作與家庭。鄉下的老瓦屋已是人去房空,十幾年無人居住了,但不管身在何處、生活怎樣,魂牽夢縈的依然是鄉下炊煙裊裊的瓦屋、田間掠水銜泥的春燕和山丘悠閑吃草的牛羊,醉心于那種如詩如畫的純樸靜美、自然和諧,還有那瓦屋里我們曾經繞膝父母的歡聲笑語和血脈親情!
(黃軍) (作者單位:咸寧市城管執法局)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