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芳
來通山楊芳林,聽人介紹這里在做“香”文章。楊芳林“五香”中就有“香榧”,一種可提高人體免疫力、抗氧化的野生果實。世間少有,我未曾品嘗。由此聯想,世間不常有或如春筍冒尖,會被人們格外稀罕,猶如我對楊芳林的印象。
我自幼記得楊芳林的傳統美食——調味料楊芳醬油。它呈半流質,也有濃縮的固體。烏漆麻黑的黏膩感,以小勺輔以溫水化開,既給菜品上色增香,味道又很特別。有特殊的鮮香味,單用它雞蛋炒飯,不需其它菜肴,悶頭就能干完一大碗。用它紅燒包坨、紅燒肉“三層樓”,哪怕不放蔥姜蒜,也濃郁香醇。若干年后,楊芳醬油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頗為慶幸。楊芳林的傳統食品中,包坨是少年印象中頂好吃的,全城再無第二。它個大、皮薄、餡料足,足夠顯示楊芳林人的豪爽。一碗僅盛得下晶瑩圓溜的兩大個,食畢非撫肚腹不可,軟糯香郁,美味存留唇齒使人幾天懷想。
我聽過悠揚的通山方言中也有楊芳林話。楊芳林的孩童都會唱:“石和尚啊望女流,天雷劈頭萬事休……”楊芳林的女流之輩真性情、有力量、值得仰望。我還遇見過另一位楊芳林的女老者,她是先生故交吉宏艷的老母親,作為中國最早的鄉村赤腳醫生,在交通不便、缺衣少吃的經濟落后的年代里,看病不收鄉民分毫,她以悠揚的楊芳腔和中醫土法,不知救治過多少病人,撫慰過多少疾苦人心。
有種茶、產茶、售茶的獨特地理區位,楊芳林從做“茶業生意”開始,一條街曾經成為方圓數十里的茶葉集散地,從生產、加工、批發到零售,茶業務的鏈條完整,以至聲名遠揚,成為幕阜曠野之地、鄂南竹林深處的“小漢口”。
道不盡世道變遷。近幾年,楊芳林鄉重振百年老品牌“瑤山紅茶”,引進錢錦世紀茶業有限公司,在郭家嶺村開辟白茶基地,種上了千畝白茶。每到采茶期,組織當地村民做好鮮茶采摘,一個月內大概采茶三千斤,再制成茶葉銷往上海、福建一帶。村民由此獲得經濟收入,實現公司、農戶、村集體經濟利益三方共贏。
遠觀青蔥翠綠的茶山美景,我想,楊芳林人生命基因中一定攜帶著“生意經”,見過世面的人祖祖輩輩代代相傳,大都又擁有一顆勇敢的“闖江湖”的心臟。外出打工熱潮興起時期,楊芳林成為全縣的勞務輸出大鄉,做出成績的個人大有人在。“憶江南”項目的老總,是土生土長的楊芳林鄉農民,他在外辦成鋼鐵企業,成為億萬富翁,榮歸故里又帶資反哺家鄉搞建設,故土情懷感動家鄉父老;還有平凡的醫師吉宏艷,廣結善緣,樂善好施,成為楊芳林名符其實的鄉賢之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管世事如何演繹,無論經濟冷暖,楊芳林人或本土拓疆,或走南闖北奮發圖強,將楊芳醬油、豆豉釀制,傳統茶業和中醫藥發揚光大,傳承傳統文化的信念和初心始終不改。
“瓦罐煎茶燃竹葉”“竹影婆娑醬油香”“救死扶傷杏林傳”……所見所聞所思皆為心靈的土壤、現實的根脈,匯聚楊芳林這方風水寶地的豐富色彩中,還有大自然的饋贈、傳統遺存的純粹、楊芳林人一顆顆堅守和與不完美持續纏斗的勇敢的心,一起建構楊芳林傳統文化的綿密景深。它們飄過人們的心海,長成一處新鄉土的眷戀。
編輯:但堂丹
光明日報記者牛夢笛光明日報通訊員游歡這兩年《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國家寶藏》等一系列文化類綜藝的火爆,讓傳統文...
七夕節這天,光明網聯袂酷狗音樂上線網絡中國節系列七夕節特別策劃——“一夕千念情長相伴”主題歌單。利用數字音樂挖掘傳統...
被譯成數十種語言,發行數百個國家,故事、原創、科技水準均獲得較大提升傳統文化動畫題材耀眼奪目作者:胡祥近日,國家廣播電...
咸寧網訊特約記者徐大發、通訊員阮緒煥報道:日前,通山縣孝和傳統文化學校開學典禮如期舉行。典禮上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
孟祥偉主持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快健康咸寧建設更好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咸寧網...
今年端午節期間,我市各地通過舉辦龍舟賽、包粽子大賽等活動,活躍群眾文化活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通訊員田麗美麗的嫦娥奔月題材剪紙、精湛的竹木雕刻、充滿樂趣的提琴戲活動……自9月下旬開始,湖北...
咸寧網訊通訊員鄧丹、程宏安報道:10月13-14日,嘉魚縣官橋鎮詩詞楹聯書畫學會在官橋鎮中心小學、舒橋小學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
“山東應發揮文化資源豐富、現實基礎深厚的優勢,傾力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先行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