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劍飄香
夏日的太陽把柏油路曬得發軟,蟬鳴裹著化不開的暑氣,人人都想往空調房里鉆,捧著冰飲貪那一時的涼爽。其實,天越熱,越需要離那“涼”遠一些——喝口熱茶,曬會兒太陽,睡前泡泡腳,這些看似與暑氣“對著干”的事,卻藏著順應時節、天人合一的養生智慧。
夏日的草木,枝繁葉茂向著陽光,地下的根卻在伸向土地的深處,積攢著水與養料,悄悄蓄著清涼。人也一樣,暑氣蒸騰時,陽氣都涌到了體表,毛孔張著像門窗,汗珠子滾滾往外跑,身體反倒像掏空了,里面透著虛寒。就像老家的地窖,三伏天里摸進去,石壁是涼的,寒冬臘月掀開蓋,反倒帶點溫暖氣。人體這種“外熱內寒”的性子,原是順天應人的規律,用炎熱的夏天的“升陽”來倒逼體內的寒濕,這也是“冬病夏治”的原理。偏偏有人不懂,空調開得像冰窖,冰西瓜、冰飲料往肚里灌,薄衣短裙迎著風,寒氣便順著張開的毛孔往臟腑里鉆。先是感冒咳嗽找上門,再往后,脾胃也鬧起別扭,飯不想吃,肚子發脹,反復腹瀉纏上了身,最后才知道,這“貪涼”的代價太大了。
《黃帝內經》說“春夏養陽”,這不是簡單的“曬太陽”三個字能概括的。天地間的陽氣在春夏蓬勃生長,如同草木拔節、江河漲水,人若順著這股勢頭養護陽氣,就像給莊稼及時施肥,能讓生命的根基更穩固。春天要“生陽”,夏天要“長陽”,就像老農照料禾苗,春播時要護著嫩芽不被霜打,長夏時要讓禾苗盡情沐浴陽光,才能盼到秋收的飽滿。
夏天養陽,講究“順勢而為”。正午太陽最烈時,宜靜不宜動,坐在屋檐下聽蟬鳴,喝一壺養肝茶,讓陽氣在身體自然流轉,日頭偏西,陽光變得柔和,搬張竹椅坐一坐,讓后背曬曬余暉,那是人體“督脈”所在,好比給陽氣的通道添了把火。老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生姜性溫,夏天吃姜不是為了添熱,而是借它的辛散之力,把脾胃里的寒濕趕出去,讓陽氣順暢通行。
晨起陽氣初升,適合做快走或慢跑運動,一身透汗把體內濁氣排出。老年人可以練套太極拳或者八段錦,招式一展開,晨光里的陽氣便順著手臂往丹田聚集。早餐喝碗溫熱的小米粥,粥水滑進胃里,給陽氣的火苗添把細柴。這些看似尋常的舉動,都是在跟天地的節奏呼應——太陽升起時,人也跟著“升陽”;太陽西落時,就該讓陽氣逐漸收斂。
暑天里的熱,是帶著生機的。身體在夏天適當受熱,體內陽氣能把淤堵的經脈疏通開。那些總喊著乏力的人,往往是夏天躲涼躲得太狠,陽氣被寒氣壓住,就像烏云遮住了的太陽。傍晚日落,可以去十六潭公園散散步,節奏可慢一點,讓呼吸跟著腳步慢慢變均勻,汗珠沁出來又被風輕輕吹干,渾身反倒輕快了。若是懶得出門,在家煮鍋生姜紅棗茶,姜的辛辣棗的甘甜,煮出滿屋熱氣與香氣,喝得鼻尖冒汗,寒氣便隨著毛孔悄悄溜走。
若是想更妥帖些,可使用溫陽貼敷,讓辛溫的暖意滲進筋骨,再補補底氣,內外相和,把陽氣養得足足的,秋冬時節那些老毛病,自然就少了蹤影。
“以熱制熱”的道理,說到底就是順著身體的性子來。用溫和的熱意喚醒新陳代謝,讓體內的濁氣隨著汗排出去,反倒覺得通體舒暢,暑氣也像是被悄悄卸了力。
對抗炎熱的法子,從不是用冰涼去對沖,是借勢而為,從而在暑熱里養出一身安穩的陽氣。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殘卷綴合 絲路重光 ——評《拼接絲路文明》
下一篇:
糟糠之妻家中寶
徐浪陳蘭整理太陽山位于鄂贛兩省交界處,系幕阜山中段主要山峰,山陽為江西,山陰為湖北。太陽山海拔1570米,東西長達13公里...
孔帆升(通山)太陽從早到晚微笑著,從故鄉山洼里升起,慢慢移,默默看,始終深情地關注著我,讓我滿血復活般坐在桌前,打開電腦,放段...
為此,我羨慕一棵菜,一穗稻麥,羨慕所有處于自然狀態的植物——在藍天下,貼近土地,做好光合作用。
路石你的懷抱樹長出了翅膀牛頭山馱著太陽一只鴨子與一條魚對視桟道上站著桃花一樣的姑娘春風爬上了堤岸湖水心旗搖蕩太陽落下...
這一刻不再忙碌,不再煩惱,而是沉浸在這美妙的時光里,似乎就是青春的歲月隨著歸來,似乎就是將陽光的燦爛帶進寂寞的生活。
王艷(溫泉)麗的梓山湖,像一顆閃閃明珠鑲嵌在咸寧的北出口,豐富的水域和浪漫的情懷得天獨厚,引無數市民和游客“競折腰”。...
■李專太陽山原名大仰山,因山系呈脈狀分布,形似太陽光芒四射,又得此名。
還有列文虎克寫給英國皇家學會的信……從科學到文學,游走于感性與理性之間,讀之令人心折。
更多的落葉喬木灌木,很愜意地隨風卸下全身負累,像理了個光頭的人,露出好看的青頭皮,好看的身段,俊美俊美的,反倒更有魅力。
孔帆升我總是沉迷于幕阜山脈北麓朗朗的山水間,那里常有云霧繚繞。大地有霧才是萬物之母,有萬千氣象于四季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