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紹興,到處是濃濃的春意,眼前的蘭渚山更是綠樹郁郁,翠竹翳翳,使文化圣地蘭亭更顯春意盎然。我踏著春的腳步,去尋找一代書圣王羲之父子的蹤跡。
進入蘭亭,首先見到的是鵝池,據說王羲之一生鐘愛白鵝,喜歡養鵝,看鵝,更喜歡寫“鵝”字,常觀鵝舞頸而以妙悟書法之道。鵝池不大,幾只潔白的大鵝在池中嬉水,時而“曲項向天歌”,時而“閑庭信步”,是那樣的悠閑自得。鵝池的一旁立有一座三角形石質建筑,其中有鵝池碑,相傳碑上的“鵝池”兩字為王羲之父子合寫,也稱“父子碑”。導游介紹說,當初王羲之寫池碑時,剛寫好“鵝”字,就聽到“圣旨到”的呼聲,王羲之不敢怠慢,立即擱筆接旨,此時正在父親身邊觀看的王獻之忍不住提筆續寫了一個“池”字。該碑因留有兩代書法名家的墨寶而身價百倍。
來到“小蘭亭”,一塊“蘭亭”碑映入眼簾。“蘭亭”兩字清秀而流暢,據傳這是康熙帝親筆所書。“文革”時,該碑曾被當成“四舊”而砸成三截,后雖經修復,仍原貌難存,“亭”少頭,“蘭”缺尾,但作為蘭亭之寶,其古韻猶存。
流舫亭里還存有一塊巨大的御碑,據說是康熙和乾隆祖孫兩代皇帝的手跡。前面鐫刻著康熙帝草書的《蘭亭集序》全文,文筆蒼渾,灑脫天成,觀之賞心悅目。御碑的背面為乾隆皇帝親書的《蘭亭即事》,一字一句表達著對蘭亭的仰慕之情。
留下較深印象的是“太”字碑和那墨缸,這里演繹著書圣天倫之歡和人生成才的真諦,兩代書法家在此留下了永遠的勤奮和高潔。據說,王獻之小時,王羲之教他練字。一天,王獻之寫了一個“大”字,王羲之看后沒說什么,就加了一點成“太”字。王獻之拿著此字想讓母親夸獎,不料母親說:孩兒寫了三缸水,只有一點像父親。王獻之頓然醒悟,從此苦練書法,終成大家,與父親一道被史稱為中國書法“二王”。
春到濃處訪蘭亭,看到的是蘭亭的美,觸到的是蘭亭的魂。其實,蘭亭不僅是一處令人神往的幽靜之地,更是一處可以讓人們的靈魂得以詩意棲息的境地。(崔嶸)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