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徽州游玩,不能不嘗嘗徽州菜。以徽州菜為主的徽菜,可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徽州多山,徽菜自然以烹調山珍野味著稱,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但在各具特色的徽州美食中,給我留下至深記憶的,卻是那異香中的幾份臭味。
在徽州的老街古巷間漫步,空氣中常常會飄來一縷特殊的香味。尋香而去,你就會找到擺在路邊的油煎毛豆腐攤。
毛豆腐是徽州傳統小吃,特別是一部電視專題片《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后,毛豆腐更是聲名鵲起。
毛豆腐是將豆腐進行人工發酵,讓其表面生出一層白色茸毛菌絲,故稱“毛豆腐”。毛豆腐的茸毛根據長短和顏色,可分為虎皮毛、鼠毛、兔毛和棉花毛4種。毛豆腐的傳統做法是,先將菜籽油淋入平底鍋內,將生的毛豆腐排放平底鍋中煎烤,等翻至兩面呈黃色,表皮起皺如虎皮時,即可品食。食用時要蘸辣椒醬、蔥末調味,入口有淡淡的臭味,卻鮮醇爽口,味蕾上別有一番感覺。
在一家專門做毛豆腐的小店邊吃現煎的毛豆腐,邊聽店主講述毛豆腐的由來。傳說,朱元璋一次兵敗徽州,逃至休寧一帶,幾日未食,饑餓難熬,隨命手下尋找食物。一隨從在草堆中搜出百姓逃離時藏在里面的幾塊豆腐,但已發霉長毛。因別無它物,隨從只得將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給朱元璋吃。不料燒烤后的霉豆腐竟味道鮮美,朱元璋吃了十分高興。在轉敗為勝后,他下令隨軍廚師制作毛豆腐犒賞三軍,毛豆腐由此在徽州流傳下來。
比毛豆腐更“臭名遠播”的,是臭鱖魚。在徽州,隨便踏進一家酒店,只要詢問有什么特色菜,店家總要向游客推薦臭鱖魚。
臭鱖魚的來歷,普遍的說法是:徽州商人外出做生意回家,總想帶幾條鱖魚回家給隅居深山的妻兒老小嘗鮮,因離家較遠,雖抹上點鹽,但到家時魚已有點發臭。難得路途遙遠地帶回幾條魚,又舍不得丟棄,于是家人便入鍋重料慢慢燒煮。結果,發現這燒熟了的臭鱖魚吃起來卻更具風味。
徽州菜重火、重油、重色。臭鱖魚經過這“三重”的烹燒,醇厚入味,已是香而不臭,別有一番滋味,成當地流傳下來的頭牌特色佳肴。
徽州還有一臭,是俗名“大呆臭”的臭豆腐。大呆臭相傳是徽人王致和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創制。
康熙年間,王致和在京城開設“致和祥”豆腐店,經營大呆臭。康熙皇帝嘗了致和祥的大呆臭之后,贊不絕口,親書“青方”二字御賜。徽州大呆臭從此名聲大振,徽州各地的臭豆腐也從此如雨后春筍,至今常盛不衰。現在,徽州臭豆腐已與安徽淮南的臭干、浙江紹興的臭千張成鼎足之勢,享譽四方。
徽州大呆臭,表面為深藍灰色,內里潔白如玉,聞著臭,吃則異香。這道奇特的美食,在徽州地區許多城鎮的街邊小攤上均可吃到。持一串熱氣騰騰的臭豆腐在手,邊品味異香,邊賞游路邊徽州特色的古宅民居,極具閑情逸致。(泥人)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安最高山峰——灶背巖
下一篇:
到有朋友的地方去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