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咸安城區坐班車到大幕鄉東源村港背岔路口,下車后沿著東源港溯流而上,盡頭是東源村陳金灣。陳金對門山是大幕山主峰灶背巖,是咸安區最高的山峰,海拔954.1米。灶背巖北側山峰像個犁頭,被稱為犁頭尖;西南側因曾修筑過碉堡,被稱為碉堡尖。
站在陳金停車場舉目遠眺,大幕山像梳妝打扮后的新娘,又像一幅綠色的幕布掛在天際,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山溝和山脊別出心裁地形成有規律的圖案,恰似幕布垂簾現出的皺紋。因此,被形象地稱為大幕山。這皺紋又酷似磨盤,山溝酷似磨溝,山脊酷似磨齒,又被稱為大磨山。
灶背巖東坡下面100米處,一泓清泉從石縫中流出。石縫下面有個太母廟,廟的附近有座太母墳。相傳,唐朝刑部尚書、兵部尚書、衛國公李靖(571-649),平定江南戰亂路過這里,其母死于軍中,葬于此。此山因此被稱為太母山、太墓山。清同治五年編纂的《咸寧縣志》上,有“李靖母墓在焉”的記載。
群峰起伏的大幕山脈,是鄂東南重要天然屏障,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由此進入通山。太平天國時期,前清武舉人、大幕鄉泉山口村西嶺塆章列侯在這一帶辦團練,憑借天險與太平軍作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里是湘鄂贛蘇區的一部分。1933年,大幕山脈南部的塘嶺塆,是咸寧縣蘇維埃政權所在地、中國工農紅軍第3師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第5師14旅政委、鄂豫皖湘贛軍區鄂南軍分區司令員,解放后任湖北省委書記的張體學,率部在此開展游擊戰爭。
站在灶背巖頂部,覺得天空變大了,視野變闊了,不計其數的小山峰就像作戰指揮室里的沙盤一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油然而生。 (陳大銀)
編輯:Administrator